中国芯如何不被“卡脖子”?来听听大咖的“芯里话”

科技能见度
+ 订阅

一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放进了数十亿乃至百亿个晶体管。芯片,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更是高端制造业的“皇冠明珠”。

然而,在我国芯片一直是一个大难题。数据显示,我国长期依靠大量进口。在9月10日举行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数据,今年1—8月,我国集成电路累计进口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3%,高于我国外贸进口17.6个百分点。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以及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驶向何方?近日,第23届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CICD 2020)暨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论坛在穗举行,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就此纷纷献计献策。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方专家,探讨国产“芯”如何寻找满天星光。

 补短板 

对重要性划分等级,集中力量突破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半导体产业中存在怎样的痛点?

帅红宇(国微集团联席总裁):在集成电路产业中,有三大战略基础支柱,分别为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设备和材料,这是整个产业的基石。国内生产制造环节国产EDA工具产品覆盖率不足15%,从研发投入来看,全国所有EDA公司历年研发累计投入不及国外一家公司一年的投入。

尹志尧(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设备、材料领域在资金上存在不平衡,九成投资于芯片生产,但设备、材料投资仅3%,在国外,这一数据达到了70%;其次设备、材料等领域企业规模偏小;再次是人才短缺,不仅从业人员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人才稳定率也偏低。

任振川(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国内设备、材料整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比较大,一代产品出了问题可能会影响后面几代的规划。这也导致国产设备、材料难以进入生产线。

南方日报:那么,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加快追赶?

王海平(青岛国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哪里不强哪里就被“卡”,我们要集优势兵力补齐短板。应尽快对芯片产业定级评估,按行业、用途、技术含量等重要性“分层”,再根据等级的重要性提供对应的扶持政策。

王汇联(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模仿、跟随的模式已走到尽头,要回到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谋划从底层构建自己的技术产业生态。特别是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缺失,这些不是靠钱能砸得出来,需要花时间积累。

任振川:设备、材料只有在不断磨合中才能提升,一方面,供应商要对品质有保障,另一方面,国内终端厂商要敢于用国产设备和材料。这需要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和监管力度,还可以考虑引入保险制度,如果出现品质问题予以赔付,让终端厂商树立对国产设备和材料的信心。

 破垄断 

加强全球合作,加快研发“独有技术”

南方日报:现在国内企业也加快了国产替代的步伐,有观点认为,“全面国产化”将是芯片的必由之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深圳某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芯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行业,即便芯片领域最领先的美国,也需要购买荷兰生产的光刻机。而这些光刻机的主要部件来自于德国、日本及美国。没有这些部件,荷兰也无法生产出光刻机。

国产芯片产品也是从设计软件、IP、制造等产业链链条与全球合作的结晶。研发出全球更需要的技术,应该是国产芯片下一步应该重视的领域,为全球合作贡献更多技术,将更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

同时,要提升知识产权交换的能力,核心不在于不掌握哪些技术,而在于掌握哪些独有技术,这样才有知识产权交换。交换不是市场与技术的交换,而是技术与技术的交换,独有技术才明显是对产业的贡献。

任振川: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从财税支持、投融资、研究开发、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等八个方面全方面打造产业生态。这些政策的适用对象,不管独资、外资、合资,还是国资、民企都不限,这也是表明半导体行业在开放融合中发展的信号。

南方日报:国产替代中需要注意哪些误区?

深圳某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要警惕“以落后替代落后”的思维。芯片制造更高工艺的先进性反映到产品上,主要体现在产品功能、性能、成本三方面。如果需要的产品功能受限于工艺,这种情况较低工艺的产品很难代替使用。在功能满足,放弃性能、成本的前提下,较低工艺的产品可用。但在实践中,大规模使用还是有所瑕疵。比如手机终端产品,较低工艺的芯片有可能不能使用一些App,也会增加功耗,电池待机时间会明显缩短。

王海平:更先进的产品、更低的价格,只会让落后的芯片的生存时间再延续一小段而已。在消费市场,相对落后工艺的芯片无法获得消费者的最佳体验,第一轮就会败下阵来;在工业市场,技术与价格是产品竞争力,相对落后芯片的短暂维持只是权宜之计。

王汇联:国产替代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更不能满足于低水平的替代,而是应该通过国产替代的过程来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唯有竞争力提升,才能打破垄断格局,全球化的趋势才能早日来到。

一定要避免回到分资源的模式,投入总量看似很大,但是单个项目投入强度不足,长期积累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实际上真正用的时候什么都没有。

 强产业 

以设计优势带动生产制造环节提升

南方日报:此次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放在广东,对广东来说,还有哪些待提升空间?

王海平:广东在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发展稍慢了一些,知名先进工艺流片厂较少,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如果没有对应的扶持产业政策,就难以吸引聚集研发人才。

但同时,广州、深圳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芯片贸易和生产消耗中心,具备天然的基础优势。建议广东用较好政策扶持、搭建资本对接平台、协助开拓市场等招引条件,吸引和挑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大市场空间,有发展潜力的芯片企业入粤。

龚佳勇(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相比之下,广东省在集成电路的发展晚于江苏省,主要原因一是起步晚,江苏省2001年时就出台了《江苏省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二是发展基础偏低,江苏省目前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集成电路专业位于全国前列的高校和中电科集团第55所、58所等著名科研院所,而广东省几乎为空白;三是支持力度偏弱,江苏省在2019年推出的集成电路扶持基金达到1000亿元,广东省只有350亿元。

南方日报:对广东来说,该如何扬长避短?

任振川:在整个产业链中,广东芯片设计最强,缺的是制造与封装环节,广东可以芯片设计为龙头,不断补齐制造与封装短板。同时,发挥贴近广东电子消费市场的优势,整合多家设计企业的共同需求,让这些企业不用跑到国外或长三角就可以就近接单,需要注意的是,小的设计企业存在需求分散的情况,其设计水平、加工工艺高中低都有,其中涉及的IP资源、知识产权等是否愿意共享,还需要发挥政府、联盟等的作用,形成合力。同时,要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城市之间的需求也要匹配。

龚佳勇:广东省发展集成电路的优势在于:一是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强,需求较旺盛,拉动力比较强;二是在设计环节比较强;三是智能终端、VR/AR、物联网、5G通信等领域基础比较好。这些都为发展特色工艺制程、第三代半导体等提供了机遇,存在以应用需求为牵引,“换道超车”的机遇。因此,在制造环节要避免与长三角地区较强领域的竞争,可以参考江苏省发展集成电路的思路,率先布局特色工艺制程和第三代半导体制造领域,适度布局为设计企业服务的专门流片企业。

南方日报:和国外相比,国内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蔡博(嘉楠科技前总监):国外很多研发企业人工,是把芯片当成自家的孩子一样珍视,而且集中做专用芯片,在一两个领域深耕;但在国内,在资本的热捧下,厂商想到的是如何快速推出一款通用芯片,尽可能适用家电、汽车、物联网等不同领域,看起来啥都能用,但实际上性价比不高。在这样的环境下,研发人员心态容易浮躁,公司自然就难留住核心人员。

【记者】 郜小平

【策划】彭奕菲 张志超

编辑 李江萍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