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点来钟,大批摄影发烧友聚集在厦门筼筜湖西堤闸口。按下快门,白鹭展翅、鱼翔浅底的画面就此定格,老卢和其他发烧友乐此不疲,一到涨潮时间就相约于此。
筼筜湖原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上世纪70年代修堤围海造田,导致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变黑发臭,鱼虾白鹭绝迹。
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源于30多年前的一场“碧水保卫战”。1988年,厦门市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打响筼筜湖治理大硬仗。30多年,久久为功,筼筜湖从“污水横流”蝶变为闻名中外的“城市会客厅”。
在筼筜湖西堤闸口附近,一群鹭鸟在觅食。
法律护航综合治理
目前,筼筜湖第五轮综合治理正如火如荼开展中。
“从60分考到七八十分还比较简单,从95分考到100分是很难的。”筼筜湖保护中心质量技术科科长徐向伟说,筼筜湖治理就像考试,市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定要久久为功,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和成效。
回顾筼筜湖治理全貌,1988年的那场会议,影响极为深远。会议明确建立综合治理机制,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针对前期资金不足问题,明确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占当时全市基本建设支出近10%;同时,多渠道筹措排污费、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资金,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
“20字方针,这是筼筜湖自始至终遵循的治湖理念。”徐向伟表示。
筼筜湖保护中心的资料显示,1984年起,筼筜湖共开展四期综合整治,从实现“湖水基本不臭”,到“截流新增污水,保证防汛排洪安全”“清淤整治,截流新增污水,改善筼筜湖生态环境”,到2016年实现“晴天污水不入湖”的目标。如今,筼筜湖已建立完善湖长制,形成党政齐抓、部门协同、市区共管的保护机制。
在徐向伟看来,筼筜湖治理的首要经验是法规保障。
1988年以来,厦门市先后修订颁布多部法规,今年5月1日修编的《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正式施行,构建完善的法治体系。“有法律保障,才有执行力度,要不治理可能推不下去。”徐向伟说。
珍稀保护生物频现湖区
落日余晖下,筼筜湖畔健身锻炼的市民游客渐渐多了起来。
治理的同时,厦门市在沿湖兴建公园绿地,打通两岸14公里环湖步道,串连江头、松柏、南湖公园,形成“四湖六园”的“城市会客厅”格局。
伴随市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与日俱增,生物多样性的喜人局面亦开始显现。
海湾涨潮,筼筜湖开闸引水,吸引大批白鹭前来觅食,一片鱼跃鸟欢的场面。厦门拍客 卢和 摄
筼筜湖保护中心隔一两年就会进行一次生态调查。据统计,历年来,筼筜湖共发现69种的游泳生物,浮游植物5门48种,底栖藻类3门41种,还有粗皮鲀、中华鲎等珍稀保护动物,已然成为繁华市中心的城市湿地公园和白鹭保护区。
筼筜湖中央,利用清淤淤泥,还建成当地首座国家重点开放式公园——白鹭洲公园。湖心岛设立白鹭自然保护区,累计发现9目30科71种的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治理过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建设西堤闸口,利用天然潮时引潮入湖,实现水体交换的创举。
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彭心安指出,这一聪明之举,引潮水进来的同时,连鱼虾一起带进来。钓鱼的人可以坐在岸边看着白鹭飞,白鹭飞到哪,哪里的鱼虾就多。于是,这座城市出现了一个特色:通过一次整治,人和白鹭在一个家园里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联合国将其作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向全世界推广。
倡导“同爱一片湖,共建一个家”的治湖理念,发动沿湖居民积极参与湖区志愿治理,是筼筜湖治理的又一条宝贵经验。9月15日,陈亚进、方翔鸣、郑磊等三名“市民湖长”与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正式签约。按照职责分工,他们将重点关注湖区水环境保护、非法捕捞、在禁钓区垂钓、红树林保护等。
不让一滴污水进湖,已成为每一位厦门人的共识。“筼筜湖,代表厦门形象。我们要替市民群众看好这个‘客厅’,看好这个家。”徐向伟说。
【记者】辛均庆 李秀婷
【摄影】张冠军
“经济特区建立40年启示录”深调研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