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逛可园的正确方法,10分钟读懂岭南建筑之美。
▲点击上方观看精彩视频
去了那么多次东莞可园,你真的读懂可园了吗?作为岭南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可园虽小,却占尽风情。本期的《可园微课堂》,主持人郑剑玲将带领大家走进可园,欣赏楼阁掩映、曲水环绕的可园美景,细数三大建筑组群的特色韵味。
可园建筑大致分三个组群。东南门厅建筑组群,是可园的入口所在,一般用来接待客人和人流出入的枢纽。西部楼阁组群,一般是园主人款宴、眺望和消暑的场所。北部厅堂组群,是当时文人雅士们游览、居住、读书、琴乐、绘画、吟诗的地方。
草草草堂
走进门厅南侧的这个地方叫草草草堂,是张敬修当年作画、休息的地方。
草草草堂的命名,还别有一番学问。张敬修一生戎马,他觉得自己“偶尔饥,草草具膳;偶尔倦,草草成寐;晨而起,草草盥洗;洗毕,草草就道行之”,于是就将可园的这个地方命名为草草草堂,告诫自己“人之不可草草者”。
擘红小榭
由大门进入庭园,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环碧廊。环碧廊环绕整座园林,起点就设在这里的“擘红小榭”。
“擘红”是指剥荔枝的意思,擘红小榭是当年园主人邀请宾客品尝荔枝的地方。
小榭前的庭院原来种有荔枝、龙眼等等岭南特有果树,待到夏日果实成熟,“为榭于树间,以待过客。欲使色香味俱无遗憾,庶不虚作岭南人”(张敬修《擘红小榭记》)。夏日的擘红小榭绿荫交织,微风习习,主人和朋友们小聚在此,品尝新鲜的果子,畅谈长为岭南人的惬意。
可轩
穿过擘红小榭,第一处景点是可轩,这里是张敬修接待宾客的地方。可轩的门前种有一棵桂花树,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门罩和铺地。铺地是由青砖和板砖组成,全部都是桂花的形状,所以可轩又叫“桂花厅”。
如今可轩的铺地保存了当年的原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地铺的砖与砖之间连接相当紧密,几乎没有缝隙,即使在有现代化建筑工具的今天,我们也很难达到当时匠人们的制作工艺。
可轩还有一处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这里设计的地冷通风系统。厅堂正中的地面上设有铜制的风口,仆人在隔壁耳房用鼓风机鼓风,同时加入桂花香料,带着桂花香气的凉风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堂中,沁人心脾。这种科学而又富有创意的设计,成为园林建筑的一大经典。
双清室
双清室是可园的又一胜景,“此境无尘,其人如玉,即谓之人境双清,亦无溢美”。(张敬修《双清室题榜跋后》)双清室的结构十分奇妙:堂中的建筑、地面、天花、窗扇都用“亚”字为图,寓意吉祥。
双清室的窗花采用当时从欧洲进口的彩色玻璃,显得室内外五彩斑斓,彩光流溢。岭南盛产生蚝,可园内还有就地取材用蚝壳做成的蚝壳窗,中西文化就在可园的窗棱间包容碰撞。
问花小院
“双清”之后,是“问花小院”,这里是张敬修和友人赏花的地方,张敬修喜爱兰花,曾花重金购买名品种植在这里,兰影摇曳,幽香阵阵,寄寓着张敬修不从俗流、贞洁高逸的品性。
问花小院为前院后房的布局,前院是以三面墙垣和建筑围成的院落,左右两侧墙垣设有圆景窗、漏窗,院落内部与外部仅一墙之隔,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墙之内外隔而不断,通而不露,独得清幽。
壶中天
走出“问花小院”,我们来到一处更为清幽的空间,叫“壶中天”,在这里雅聚,品茶、下棋都非常惬意。从这里出后庭,还可以看到广阔的可湖。无论是曲径通幽的环碧廊,还是曾经遍布可园的空谷幽兰,甚至包括这风景清幽的可湖,无不体现着张敬修幽静和旷远之心。
邀山阁
邀山阁不仅是东莞可园最高处,而且还是当年东莞县最高的楼阁。
“吾营可园,自喜颇得幽致,然游目不骋,盖囿于园。园之外,不可得而有也。既思建楼”(张敬修《可楼记》)这就是张敬修建邀山阁的初衷。邀山阁高约17.5米,平面近方形,这么高的建筑在园林建筑中较为罕见。而且整个邀山阁屋顶仅用10根杉木柱支撑,却无一根铁钉,历经百年风霜,岿然屹立,可园建筑者的精妙,由此可见一斑。
登上邀山阁虽然有危楼悬空之险,但向内,可俯览园中美景,向外“则凡远近诸山,若黄旗、莲花、南香、罗浮,以及支延蔓衍者,莫不奔赴、环立于烟树出没之中,沙鸟江帆,去来于笔砚几席之上”,令人豁然开朗。
“居不幽者志不广,揽不远者怀不畅”是园主人张敬修作的《可楼记》前两句,张敬修将心中至美之境尽付可园,不仅可居、可憩、可赏、可玩,更是传达与展示张敬修理想情怀的精神家园。
【记者】李玲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