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9月16日,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在线上盛大召开,中山一院共有四位教授获奖,包括神经科黄如训教授、器官移植科何晓顺教授、病理科韩安家教授和消化内科肖英莲教授。
其中,华南眩晕中心联盟高级顾问黄如训教授与中山一院副院长、东院院长何晓顺教授分别获得“特别致敬”和“卓越建树”荣誉称号。
据悉,在此之前,黄如训教授曾获首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
关于国之民医盛典
9 月 16 日,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在线上盛大召开,中山一院共有四位教授获奖,其中华南眩晕中心联盟高级顾问、神经科黄如训教授与东院院长、器官移植科何晓顺教授分别获得“特别致敬”、“卓越建树”,在此之前,黄如训教授曾获首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
国之名医盛典是报经人民日报社批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主办,人民日报社及其社属媒体共同支持、参与的年度医生学术活动。活动以“权威、客观、公正”为原则,以“推举医者榜样,引领尊医舆论,促进人民健康”为主题,旨在通过活动载体,形成促进我国名医成长的政策、机制、舆论、学术、社会环境,激发医生做名医的内生动力与职业尊崇感,为健康中国战略助力。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乔永清在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致辞中指出,进入榜单的各位获奖者,有德高望重的医学开拓者,卓有建树的临床专家、业界中坚的优秀医生、已有所成的青年新锐,更有逆行武汉一线的抗疫英雄。他们是我国医务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在临床、科研、患者口碑方面有很强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也是社会大众、广大患者、新闻媒体敬重的对象。
据了解,国之名医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第四届榜单由来自全国98个学科的185 名学术委员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推举,学术委员会成员均是来自国家级临床专业协会、学会分会主委、候任主委、副主委,或者专科排行榜居全国前十的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等,保证了榜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推举程序上,组委会多次征询卫生管理部门及权威学会、协会意见,并由王陇德院士、赵玉沛院士、董家鸿院士、葛均波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团联合主席,对制订评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把关。公示环节,管理单位和社会评议相结合,既充分尊重和体现业内的专业权威意见,也确保接受社会的反馈和监督,评选流程更严谨。
特别致敬——黄如训教授
黄如训教授是脑血管病开拓者,首创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首先提出混合性中风、易卒中状态、卒中发作的预防等理念,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教委、卫生部、省科委等多项基金。
多年以来,黄如训教授发表各类文章超过500篇,参编出版著作46本,其中独著4本和合著3本国内首部专著,主编14本,早在2005年,黄如训教授就与西京医院粟秀初教授一起出了《眩晕》专著,并且还发行过第二版。
作为著名神经病学专家,不论对本校的学生和医生,还是对素不相识的远方慕名求教者,黄如训教授总是诲人不倦。随着华南眩晕中心联盟的成立,黄如训教授也欣然应邀作为联盟的高级顾问,在临床诊治中给予了大量宝贵的指导意见。
卓越建树——何晓顺教授
作为在刀锋上跳舞的器官移植无疑是存在巨大技术难度的,然而何晓顺教授已经做了8000余例各类移植手术,也创造了多个第一:国际首例无缺血肝移植、首例无缺血移植,国际最高龄多器官移植,国际首例心脏死亡捐献多器官移植,国际首次开展“两供肝三受体”肝脏移植,亚洲首例多器官移植,国内首例单肝段移植,国内首例公民器官捐献肝移植等等,每一个都在中国器官移植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严以律己、精益求精,是何晓顺教授对自己的要求,他先后获得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州市科学技术市长奖、18次国际移植领域大奖和2017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等。
“这么多年,我实际上做了三件事。一是无缺血器官移植,二是多器官移植,三是推动中国器官捐献体系化。”何晓顺教授说,前两个聚焦科研和临床,和辛苦与技术含量成正比;第三件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其挫折更折磨人。但何晓顺教授从未放弃,在器官移植界打开了一道又一道大门。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山一院新闻中心、广东卫生在线
通讯员:何旭鹏,郑亦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