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金娘,依据不同方言和习惯,有岗稔、稔子、倒捻子、乌肚子、桃舅娘、多尼等诸多叫法。它是桃金娘科、桃金娘属灌木类植物,常见于丘陵山地,由于生长环境要求低,在气候温和的华南、南亚广泛分布,在菲律宾、日本地区也普遍存在。
由于是常见的花果植物,关于它的故事也不在少数。在国内,大文豪苏轼等名人曾为它写下文章以表达喜爱之情。在国外,桃金娘不仅多次出现在神话之中,音乐家舒曼也曾以它为题作曲。可见在中外历史文化中,桃金娘一直是具有丰富内涵及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同时作为一味药材,桃金娘具备相当高的药用价值。
桃金娘是华南地区乡村山野里最常见的野果。
唐宋时期,当时在广州任职的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中,广泛整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提到,桃金娘可用作染织、药用、充饥等多种用途:“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或呼为都捻子,盖语讹也。其子外紫内赤,无核,食之甜软,甚暖腹藏,兼益肌肉。”
成熟的桃金娘果实。
苏轼在被贬谪到海南的途中,看到沿途有非常多的桃金娘并喜爱异常,便记录下桃金娘的形状样貌:“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以及它的药用价值:“吾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腑滑,百药不瘥,取倒黏子嫩叶蒸之,焙燥为末。以酒糊丸,日吞二百余,二腑皆平复,然后知其奇药也。”此外,苏轼为了表达对桃金娘的喜爱之情,还为它取名“海漆”。
明清时期,关于桃金娘的记载不胜枚举,在明代正德年间的《琼台录》中记载“(倒粘子)可酿酒。逋逃匿野者食之,又名逃军粮。”从这一记载看,桃金娘的学名有可能来自“逃军粮”的谐音。诗人梁邵壬记载了一首当时在广东地区流行的古代民歌《携手南山阳》:“携手南山阳,采花香满筐,外家爱留求子,郎爱桃金娘。”民歌中将桃金娘指代美丽的女子。
桃金娘的花朵。在广东地区流传有民谣:“农村有个桃金娘,不是桃子不是娘”。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著《本草纲目拾遗》较为详细而全面介绍了桃金娘形状、成熟期、产地及生长环境。书中记载道:“草花之以娘名者,有桃金娘,丛生野间,似梅而末微锐,似桃而色倍,中茎纯紫,丝缀深黄如金粟,名桃金娘,八、九月实熟”。在同一时期,陈淏子所著园艺学专著《花镜》中也有类似记载,还额外记载了桃金娘的药用价值:“味甘,可入药用。如分种,当从根下劈开,仍以土复之,至来年移植便活。花行血,子味甘入脾,养血明目。”
从食用角度来看,桃金娘的果实是营养价值相当不错的水果。初秋是桃金娘果实成熟的时节,在此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由青而黄、黄而赤、赤而紫的过程。桃金娘果成熟到紫色的时候最为甜美,可以直接食用,吃起来生津止渴,回味甘甜。
同时,桃金娘果还是优质的果酒资源,具有汁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酸甜适度、果香浓郁、色泽好、资源丰富等特点。桃金娘果中含有较多的果胶物质和单宁,不适合加工全发酵型果酒,浸泡果酒酒味又不醇和,选用发酵、浸泡配合法加工既能提高果酒的品质,又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桃金娘果酒品质优良,口感独特,营养和药用成分较高,男女老少皆适合饮用。
桃金娘不仅果实甜美,它的根、叶、果皆具有相当不错的药用价值。桃金娘的果实,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用。具有味甘、涩、性平的特点,有养血止血、涩肠固精功效。主治血虚体弱、吐血、鼻衄、劳伤咯血、便血、崩漏、遗精、痢疾、脱肛、烫伤,外伤出血等。虽然桃金娘的果实甜美,功效颇多,但是多食易引发便结、实热,便秘时忌食。桃金娘的根具有祛风活络、收敛止泻的功效,常用于急慢性肠胃炎、胃痛、消化不良、肝炎、痢疾、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最后,桃金娘的叶子具有收敛止泻、止血的功效,内用于急性肠胃炎、消化不良,外用于外伤出血。
【图片】东莞市中医院提供
【撰文】龚艺超
(本文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中医院和东莞市中医学会指导撰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