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 三水芦苞李氏宗祠:注入新内涵,古祠活化乡村文化新阵地

南方+ 记者

音频 | 三水芦苞李氏宗祠:注入新内涵,古祠活化乡村文化新阵地

00:00/00:00

三水地势自西北往东南倾斜,西北部主要为连绵的丘陵,芦苞镇丰湖村是坐落在这片丘陵地带的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罗生在西河村委会丰湖村开基立业,定居繁衍。百年来,纪念李罗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知的学堂,也见证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如今,历尽沧桑的祠堂迎来了新生,以新的面貌静静矗立在村中,继续见证村庄的发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李氏宗祠位于村西,坐南向北,始建于清末,1992年在原址重建。祠堂为四合寺观建筑,二进二廊一天井布局,总面积约350平方米,人字平顶脊,黄瓦筒,灰瓦面,石柱装潢,花岗岩石板门框及石墙裙,清水砖墙体,有石雕、木雕、砖雕、彩绘壁画等装饰。

李氏宗祠纪念的是李氏先祖李罗生。据《李氏族谱》记载,宋末年间,李氏二世光质公携家人迁居南村李坑村安居。明正德九年(1515年),李氏十世子植次子李罗生(海福公)携妻儿迁居三水芦苞凤门坳处安居建村,成为丰湖村的开村之祖。

祠堂亦是老一代村民曾经的学堂。上世纪50年代,由于村中没有正规的教学场所,李氏宗祠一度成为村民的学校,村中几乎所有孩子都在祠堂上学。学校非常简陋,老师也很紧缺。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粉笔也显得很矜贵。老村民回忆说,每次老师要小心翼翼节省着用粉笔。每次下课后,老师都要粉笔藏起来,生怕被学生乱写,彩色粉笔更是被当成宝贝。后来有了新修建的海福小学,李氏宗祠才不再用作学校,但这个用做学校的祠堂仍然承载了一代人独特的记忆。

李氏宗祠还见证了抗战时期三水的烽火岁月。

李氏宗祠所在的西河村背靠大南山山脉,单独屹立于群山之东,三面极目无边,向东望见白云空港,向南观看肄江昆都,向北远眺桃源巨坝,是抗战时的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离丰湖村不远的老鸦岗,不仅可以屏障占领区,还能登高远望军情,将东、南、北三个方向尽收眼底,并通过高筑炮台控制北江航运。

在抗战期间,日军曾派遣至少一个小队的兵力在老鸦岗驻防。当时日军攻陷西河村后,不但封锁西河全线,还沿岸设卡放哨,又在岗顶修筑炮垒、修挖战壕、埋设地雷。期间,日军在西河村犯下不少暴行。如今在山顶仍然可以清晰地望见当年日军在丰湖村后山开挖的战壕。

为了反抗日军,中国军队组织了一次艰苦而惨烈的大反攻。据当地文献记载,中国军队先用钢炮轰击西河村的老鸦岗高地,然后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山上冲锋。战斗持续将近8个多小时才以攻克老鸦岗高地而告终,日军驻地军官增田被击毙,200余守敌被全歼。

这一段烽火岁月,李氏宗祠是“见证人”,见证了中国军队和村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如今,历尽沧桑的祠堂迎来了新生,以新的面貌静静矗立在村中,继续见证村庄的发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如今,历尽沧桑的祠堂迎来了新生,以新的面貌静静矗立在村中,继续见证村庄的发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一百多年过去了,李氏宗祠如同一位长者,继续为进入丰湖村的每一个人,讲述李氏族人和丰湖村在新时代的故事。

近年来,在“一村居一品牌”的建设中,李氏族人在丰湖村建设了村史馆、节气馆、鱼事馆等场所,并对丰湖公园进行了改造提升,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园,环境优雅,文化、文明气息浓厚。

如今,李氏宗祠已经超越传统祠堂的功能,成为村中的文化新阵地。除了“祠堂+文化”的内容外,还增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教育服务平台等,供村民学习培训之用。随着更多新内涵的注入,李氏宗祠已经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

■编者按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三水祠堂众多,保存完好的有近200座。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三水启动了“‘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模式”创建工作,并于2019年2月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一年多来,三水推动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建设,实施硬件升级改造,活化拓展各示范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并导入文化服务下基层系列活动。目前,这些示范点已逐渐成为各村居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文化传播阵地、基层善治阵地,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为更好展示三水“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项目创建成果,三水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南方+推出三水“祠堂+文化”音频导览系统,以多样化视听形式带领更多人走入三水最美祠堂。

【策划】王伯乐 三宣

【统筹】张秀蓝

【记者】李周秦

【摄影】戴嘉信

【制图】杨晖桃

【音频】张仕杰

【通讯员】吴薇

◎专题阅读

在三水,遇见最美祠堂

编辑 朱苏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