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 三水南山戴氏宗祠:习武之风浓厚,传承侠义精神心怀家国

南方+ 记者

音频 | 三水南山戴氏宗祠:习武之风浓厚,传承侠义精神心怀家国

00:00/00:00

一座祠堂,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位于三水区南山镇六和村的戴氏宗祠也不例外。

400年前,戴氏先祖来到南山镇六和文坑村定居繁衍,而后建成戴氏宗祠。400年来,戴氏族人尊崇武术,留下以武传家的独特家风。戴氏族人还传承侠义精神,引导后辈弘扬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戴氏宗祠位于南山镇六和村委会下属的文坑村,始建于清朝顺治十五年,为三进两廊一天井布局,灰瓦覆面,虾公梁上石狮柁墩斗拱,门额阴刻“戴氏宗祠”。宗祠三进之间以天井分隔,在祠堂的两边还有两个衬祠。堂前飞檐翘角,画栋雕梁,蓝墙黛瓦,金碧辉煌。

根据《戴氏族谱》记载,400年前,戴氏始祖戴德洪原居于五华县新桥镇(双华镇)。当年戴德洪经过鹿洞,也就是今天的六和村时,认为此地土地肥沃,风俗淳朴,是个宜居之地。于是,戴德洪便带着自己的兄弟、侄子等人迁到此地繁衍生息,后改村名为文坑村。

戴氏宗祠是戴氏家族繁华历史的见证。迁居文坑村后,戴氏族人靠着挖石灰和养鹅渐渐发家致富,人口逐渐繁增。后来,戴氏族人陆续分散到五华、清远、肇庆、罗定等地。如今,逢年过节,六和村委会内的八二村、八三村、塘背、三联、沙路、彭岗的戴氏族人以及清远、肇庆等地的戴氏族人都会来到宗祠欢聚一堂。

堂前飞檐翘角,画栋雕梁,蓝墙黛瓦,金碧辉煌。

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传承延续传统文化的载体。数百年来,戴氏宗祠相继走出不少“武林高手”。

相传,六和戴氏武学系由武术教头戴生传下。戴生,师从少林正宗,精通洪拳、标指、六点半棍法、大耙、戟、挑子等,兼有绝学“千斤坠”和“神打”。

有一次,戴生到迳口镇看大戏,和一家赌馆老板起了冲突。赌馆老板叫了100个打手来打他。结果却是100人打不过戴生1人。

因拳艺了得,戴生常受邀到塘背村、马栏黄屋村、豆地脚村一带设馆传艺,声誉日隆。在豆地脚村,戴生还教出了戴仕勤、戴仕梅、三桂等高徒,其中最为杰出者为戴仕勤。

戴仕勤功夫同样了得,他能够举起200斤重的石块,用鸡公车载着千斤石灰到码头。戴仕勤尽得戴生真传,曾将一名号称“棍王”的武术教头打得落荒而逃,名声响彻鹿洞。

数百年来,戴氏宗祠相继走出不少“武林高手”。

当年混乱的时局也是武风昌盛的原因之一。为安家保命,不少村民聘请武艺高强之人看家护院、传授武艺。村中习武之风浓厚,村中几乎人人都会一招半式。如今,村中村民还保留练武的习惯。走进村中,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位村民打拳、练棍。

数百年来,戴氏一族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一身的武艺,更有一种心怀家国、锄强扶弱的家国情怀。《戴氏族谱》中仍留有相关的家规家训,希望后人能够扶危济困,锄强扶弱,有所为有所不为,传扬天地正气。

据族谱记载,清朝中期,一支军队路过六和村,到处抢掠民财,滥杀平民。戴氏族人戴捷培凭一把单刀、一个藤碟、一腔热血,与贼兵展开殊死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为了纪念他保护村民的义举,戴捷培出葬当日,全村男女老少都亲自为他送葬。

另一位戴氏族人戴吾宝也在和清朝军队的抗争中就义,成为村中的反清英雄。

和平年代的今天,戴氏宗祠作为三水区“祠堂+文化”项目的示范点之一,将进一步推进祠堂活化工作,祠堂内一角将建成村史馆,记录戴氏一族400年的光辉岁月,继续推广戴家武学,弘扬戴氏一族的侠义精神。

戴氏宗祠作为三水区“祠堂+文化”项目的示范点之一,将进一步推进祠堂活化工作。

■编者按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三水祠堂众多,保存完好的有近200座。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三水启动了“‘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模式”创建工作,并于2019年2月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一年多来,三水推动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建设,实施硬件升级改造,活化拓展各示范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并导入文化服务下基层系列活动。目前,这些示范点已逐渐成为各村居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文化传播阵地、基层善治阵地,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为更好展示三水“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项目创建成果,三水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南方+推出三水“祠堂+文化”音频导览系统,以多样化视听形式带领更多人走入三水最美祠堂。

【策划】王伯乐 三宣

【统筹】张秀蓝

【记者】李周秦

【摄影】戴嘉信

【制图】杨晖桃

【音频】张仕杰

【通讯员】吴薇

◎专题阅读

在三水,遇见最美祠堂

编辑 朱苏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