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仔山——濠江湾胜地
作者:陈爱辉
虎仔山是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南山湾海滩的一座小山,是南山湾海滩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点。山虽然不高,但站在山上放眼望去,能够饱览整个南山湾秀丽景色,眺望无边南海。据《汕头市达濠区地名志》(1988年)记载:“虎仔山在南山村最西一聚落(大村)的南面0.8公里,临南海水滨。海拔225米,形似卧虎,头朝东,尾向西,山下布有石块如小虎状,故名。”
从历史上看,南山村所在的沙地原本就是一片海洋,而虎仔山也是海中的岛屿。编修于光绪二十三年的《广东舆地全图》是广东省历史上有权威的一部省级实用地理图集,上面仍有“虎仔屿”的明确标注。那时的虎仔屿可能和我们今天所看到濠江出海口的东屿、西屿一样,涨潮时四面环水,但退潮时却和陆地相连接,后来随着海边沙滩的堆积和人类植树等活动的影响,连接陆地和虎仔屿的沙坝变成陆地,虎仔屿也就变成了虎仔山。
虎仔山的形成反映了清代南山湾海岸线的变迁,也直接影响了南山湾的村落地名的变化。据《汕头市达濠区地名志》(1988年)记载:“南山村属马滘街道办事处。在达濠区政府东南3公里的濠江南段出海口西岸,北沿濠江,南临南海。原称‘南沙’,因西南面有虎仔山,故谓今名。”南山村在明朝隆庆版和清康熙版的《潮阳县志》都写成“南沙湾”,从清嘉庆《潮阳县志》开始就记载为,“南山,即南沙湾”。从南沙村到南山村地名的演变,也是虎仔屿在清代中后期地理变迁的印证。
关于虎仔山这个地名的由来,南山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这里曾经有一个老虎洞,还住着一窝小老虎,因此被称为虎仔山。在潮汕地区几乎看不到老虎的今天,我们很难相信这个传说会是真的,但在明清时期的潮汕地区确实活跃着许多老虎,且常常下山为患。
民国时期饶宗颐先生编纂的《潮州志·丛谈志·南澳虎》就有很多虎患的记载,“明正德十四年有二虎各负一子由(南)澳渡海入饶平东界之长美村,经所城入山,害人畜甚众,上里人以火攻毙之。”清乾隆十一年(1746)饶平县有虎“渡海之澳,纵横往来,食牛羊犬豕,不伤人”。直到光绪年间,饶平县仍不断有虎患的发生,如光绪四年(1878)冬,“有白眉大虎见于深澳大石牌……伤害人畜颇多”。可以看出,过去潮汕地区不仅有虎,且老虎还能适应海洋环境。
南山湾在清代隶属于潮阳县招收都管辖。而在清代潮阳县的虎患亦是不少,如嘉庆《潮阳县志》所载,“顺治十六年乙亥春二月,地大震,多虎患”。距离南山湾不远的河浦乡在清初也经常受虎患侵扰。据嘉庆二十三年修纂的河浦乡《豪山陈氏族谱》便有人虎斗争的记载。
《豪山陈氏族谱》第二卷载,“(十三世)经宇,字其纯号曼阳,生天启丁卯五月二十七,卒康熙丙戌七月十七……康熙元年诏迁沿海居民尽入内地,公避居邑城,流离颠沛,迨八年诏民复界多遭蛇虎之厄。公与众设法除虎患、施蛇药,乡人德之”。还有“(十四世)兆角,字文高号东木,状貌魁梧,具大气力,家有两石臼,两手臂以行。尝与父往田遇虎,手执扁挑,以背护父面虎,倒退一步,则虎进一步,相随半里乃去。生康熙癸丑五月十三,卒雍正丁未九月初十”。可见,南沙村民传说清代南山湾有老虎活动的踪迹也是可以理解的。
解放后,潮汕地区仍有老虎出没,但在上世纪50年代末,政府宣布华南虎为“四害”之一,除虎如同剿匪,还组织专门的打虎队,由解放军和民兵协同作战,赶尽杀绝。因此,上世纪60年代,老虎在潮汕的踪迹甚少,似乎绝迹。
如今,我们已很难想象潮汕大地曾经也是老虎栖息的家园,而虎仔山依然牵动着人们对于这片海滨热土沧海桑田的追忆。今天,虎仔山不仅是游客领略南山湾自然美景的最佳平台,更是点亮濠江旅游的历史文化名片。
| 信息来源:濠江区旅游局、濠江区文联 《濠江故事》(中国文化出版社)
| 编辑整理:濠江宣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