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风华⑱|从“三来一补”到国际科创中心,劳务工博物馆透视特区产业变迁

南方+ 记者

图说

图说

深圳工业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

40年来,深圳从“三来一补”加工制造起家,快速崛起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如今,随着产业、学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加快流动与融合,深圳正汇聚起更强大创新能量,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迈进。

图说

图说

身上沾泥花,脸上挂汗花,为了一个梦,进城闯天下,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2008年,农民工首次站上春晚舞台,演唱了一首名为“农民工之歌”的歌曲。

同年4月28日,在中国的另一端,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展出了大量劳务工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实物史料,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劳务工群体的发展历史。

彼时,深圳有超过800万的劳务工,占常住人口的66.7%,是名副其实的劳务工之城。而在一年前,深圳刚被评为“最受劳务工欢迎的城市之一”。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

再往前推一年,2006年时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石岩街道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一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建筑,却是我国首家“三来一补”外资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的旧址。巧合的是,电业厂成立的那一天,正是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的日子。

这个发现,令劳务工博物馆的筹建者们受到启发。宝安区政府决定,投入350余万元对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旧厂房进行保护性改造,并建为劳务工博物馆。

对于劳务工博物馆的建立,博物馆的筹建者说道:“这个博物馆的建成,是为了铭记广大劳务工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保存城市历史,弘扬特区精神。”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

事实确是如此。1977年,一位香港女同胞走进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这个羊台山下偏远小山村后,香港怡高发热线圈厂决定“落户”上屋大队。1978年12月18日,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在宝安落地。

次年二月,在线圈厂工作的16岁石岩姑娘郑玉容站在晨光里,在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数着钱,这是她领的第一笔工资:计件发放的90元。而在田里挣工分的姐妹,每月收入不到10元。另外一位女工叶秀珍,年纪轻轻就给家里添置了一个价值80块的钻石牌风扇,引起很多人羡慕

毗邻香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等优势,让深圳进入“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快车道。最高峰时,深圳曾有上万家这类企业,成为深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支柱。

图说

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特区优惠政策逐渐变成普惠政策。加上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因素,薄利的代工模式难以为继,深圳迎来转型突围的第一道关口。

图说

1993年,深圳主动放弃加工贸易红利,停止登记“三来一补”企业。1995年,深圳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思想,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战略决策比国内其他城市早10年。

随后,深圳又喊出了“科技兴市”战略,并在1999年开创性地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当年,腾迅公司正是在高交会上获得最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1999年首届高交会。深圳市博物馆供图

1999年首届高交会。深圳市博物馆供图

高新技术产业由此迅速崛起,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并以每年平均“千亿元级”的速度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深圳再次主动变换车道,产业转型率先布局生物、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短短几年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第21届高交会

第21届高交会

40年敢闯敢试,深圳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深圳速度”。本地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1.96亿元攀升到2019年的2.69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79年的0.61亿元增加到2019年3.68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实现产值达2.62万亿元。


图说

去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要求深圳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图说

一年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作为主阵地的光明科学城已成为大科学装置眼中的香饽饽;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累计达226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4.02%;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第二批大科学装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今秋正式开学,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年内也将动工。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教学楼外景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教学楼外景

今年8月,深圳创新之举再引全球关注,发布“三个第一”:成为我国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城市,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科创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从科学布局、产业引领到金融改革,都有深圳迈出的先行步伐。

 图说

深圳不仅鼓励创新,更保护创新。今年6月30日,《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修正案通过审议,其中特别增设“司法保护”专章,明确故意侵犯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这是我国地方性立法中首次就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作出规定。

对于深圳的创新,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深圳,包括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它是全球的创新中心,象征着中国向更加现代化的技术密集型经济成功转型。”

图说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苏国锐

【策划】甘雪明 曲广宁 丰雷

【统筹】张玮

编辑 李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