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枯叶落入街边木板和玻璃的缝隙中央、一只黑色手套刚好躺在石砖与泥土的分界线上、一个白色咖啡杯被人遗忘在教学楼的楼梯边、一个边缘黑色的方形印记留在教堂的门前。生活在生活里,这些“弃物”无处不在,当你看到它们,你会做什么?
圆梦东莞|魏皓亮:立志用一生去做这个时代的光影捕手
在东莞出生长大的95后男孩魏皓亮选择用相机记录下它们的形状。最初不过是为了尽快融入留学比利时的异国生活,选择在每日深夜归家时记录下这些带有生活气息的细节,但久而久之,他逐渐从不同的“弃物”中找到了它们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街头属性。也是这些照片,构成了他《人间形状》系列作品的第一篇章。
9月13日,东莞市青年艺术家魏皓亮的个人摄影展《人间形状》将在东莞市文化馆展出,展览分为5个部分,用上百幅纪实摄影风格的作品展示了他在欧洲留学的点滴、在疫情期间的思考,以及对自己身边人生百态的真实记录。
始于想象 终于灵魂 止于狂妄
从小魏皓亮便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也能注意到事物细微的变化,并且用自己的想象给事物之间创造联系。2008年,家中购入了第一台单反相机,数码感光元件记录瞬间的能力让魏皓亮脑海里的想象有了出口,他开始用相机记录他周围的生活。
2012年,正值青春期的魏皓亮希望用实际行动向父母证明他选择摄影没有错,便开始利用空余时间抓住各种各样的摄影机会,人像、风景、婚礼现场,不同的拍摄内容都去尝试;修图、打光、基础理论,各种与摄影相关的知识都去学习。最终发现自己所爱——纪实摄影。
“真正让我决定把摄影当做一辈子的事业,是缘于中国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先生的一场讲座。”魏皓亮记得,阮义忠在讲座上“寻找理解摄影、尊重摄影、珍存摄影”的理念与他不谋而合。“他多次提到,‘我们很难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用摄影增加自己生命的宽度’,这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立志用一生去成为光影捕手。”
由于对于光影的无限热爱,魏皓亮也希望“用不一样的视角去捏造不同的形状,成就不一样的版图”,这个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让他的目光不只聚焦于身边事。
从2015年起,他开始在东莞市阳光助学社担任义工、资助人以及摄影师,利用课余时间随团队参加贵州省黔西南册亨县的助学走访以及回访活动,为贵州黔西南册亨县扶贫工作留下重要影像。
登上过四面漏风、摇摇欲坠的木屋,睡过只有一块木板做成的床,但每次只能匆匆相处七八天的短暂经历总是让魏皓亮觉得自己的作品“使不上劲”。 “今年我就有一个小愿望,想用我今年拿到的国家奖学金匿名设立一个助学基金”,魏皓亮说,“那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学习,而走出大山又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有更好的收入,从而回馈自己的家乡。”
2018年9月,魏皓亮被广州美术学院选派至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行为期166天的交换,身在异国的他同样也用作品回馈自己的祖国。“在出国前,我为自己定下两个目标,一是坚持166天的持续创作;二是希望以中国人的文化素养、视觉习惯作为出发点,用作品获得当地师生的认可。”
展览当天,站在艺术家梵高曾经创作过的工作室里介绍完作品后,周围是当地师生真诚热情的掌声,获得肯定的同时,魏皓亮也感受到了作为中国留学生的骄傲自豪,以及400年中比文化的碰撞和融合。《166》系列作品也是此次展览中的第一个系列,记录着他在国外的点点滴滴。
办个展是记在备忘录里的梦想
2019年2月19日的一条备忘录里,记录着魏皓亮的一个梦想——在东莞办一场无限接近“自我”的个展。也是在那个时间段,他注意到了东莞市文化馆发出支持青年艺术家办个展的项目,被家乡支持青年艺术家发展的决心与落实的力度所感动。今年4月,当看到文化馆再次发出支持青年艺术家的通知时,魏皓亮毅然决定申请本次个展,希望能够在文化馆的支持下完成梦想。
策划、筛选、编辑、打印、布展……办一场个展当中所经历的繁琐,大概是单纯摄影时无法感受到的。但能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以及视觉的触感放大、传递给更多人,寻找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则是忙碌背后无价的意义。
本次展览的主题叫做《人间形状》,这是魏皓亮最近半年在艺术创作中提出的新概念:“人间”泛指他生活、创作的区域,“形”指的是带着抽象思维对街头出现的色彩和事物形态的抽象选择,而“状”则指状态。《166》《面具之下》《人间形状》《记忆的流变》《所有可以让我心动的情节》五个项目,呈现了比利时的街头摄影、疫情阶段的纪实影像、日常生活中提取的形状以及数百张拍立得作品背后时间的流变,让“人间形状”的真正意涵得以展示。
当走进这个四周被照片墙包围的空间,相比于精致的构图和光线的运用所带来的美感冲击,南方+记者更偏爱的,是照片中的主角“不走寻常路”所带来的的好奇感和趣味性——街头抽烟的男人头顶着巨大的“棉花糖”,园林中的喷泉在高对比的黑白效果下像盛放的烟火,地铁里匆忙赶路的行人都被一堵墙遮住了脸,手心的掌纹和树干的年轮莫名的搭配……在魏皓亮的摄影世界里,观者总是不自觉地开始思考照片背后的故事。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劳业辛在写给《人间形状》展览的前言中提到,“摄影艺术宛如诗歌,创作是浓缩、挖掘和提炼的过程,寄寓着更多的言外之意,传达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魏皓亮也在不断尝试着用瞬间的光影交错记录永恒的故事,构成自己别具一格的纪实摄影风格。
“始于想象、终于灵魂、止于狂妄。”摄影对于魏皓亮来说,是想象的出口、灵魂的独特,以及与“不完美”的交锋。立志做光影捕手的他,希望每次快门按动时,“真实都能够永存,形状都可以随心。”
【记者】于羽佳
【摄像】黄伟兴
【剪辑】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