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惠阳区良井镇上洋围福利促进会第十二届“旭日奖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110名良井杨氏学子共获得113.7万元的奖助学金,平均每名学生获奖助一万元及以上。这是良井霞角村传承和发扬崇文重教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
霞角村。
客家文化最精髓、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崇文重教。良井霞角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省级古村落,村里的杨氏家族于明末清初从梅州辗转迁徙而来。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杨氏家族尊重文化、尊重教育的传统从来没有改变过,并延续着先祖“诗礼传家”的家风和“诗书不可不读”的家训。数百年来,崇文重教的霞角人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这种精神继续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推动霞角迎来新的发展。
今天我们要讲的
就是惠阳良井镇
霞角村的故事
诗礼传家
“做生意种田都要有文化”
沥青路旁绿树成荫,客家围屋宏伟古朴,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休闲公园古色古香……走进霞角村,一幅新农村图景徐徐展开,新美旧韵完美融合,让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省级古村落充满魅力。
环境优美的霞角村。
沿着村道行走,与一座座客家围屋的不期而遇是件令人惊喜的事情。走进屋内,抚摸青砖黛瓦的风雨沧桑,仰望横梁牌匾的荣耀时刻,倾听村里老人讲岁月沉浮,霞角村的故事就在时光流转中娓娓道来。
霞角村2500多名本地出生的村民绝大部分姓杨。68岁的杨运祥是上洋围杨氏第十四代孙,也是良井杨氏宗亲会会长、良井上洋围福利促进会会长。杨运祥介绍,上洋围是旧时的地名,包括如今的霞角村、桥背村、围龙村等区域。上洋围杨氏的开基始祖是杨法遵。明朝末年,年少的杨法遵从梅州五华县迁居到惠东白花开打铁铺,后到上洋围落担开基。此后,杨氏一家靠做小生意慢慢起家。到了第六代和第七代,人丁越发兴旺,财富积累增多,出了“杨氏十三家”。
“杨氏十三家”是从六世祖学潜公和七世祖宏谟公这两叔侄开始的。清乾隆末年,叔侄两房共同从鹤嘴楼(桥背村内,该楼现已不存)迁出来,在福兜仔(今霞角村)建造了城内屋(象岗楼)。学潜公生了7个儿子,宏谟公生了6个儿子,亦即族人所称“七家”和“六众”,一共十三分支。随着学潜、宏谟叔侄两大家人口增多,城内屋已不够住,“七家”“六众”纷纷在外广置田地,建造围屋。
如今保留在霞角村的5座规模宏伟的客家围屋——城内屋、大福地、乌洋福、忠心屋(九福堂)和水尾仔,都是叔侄两人及其后人修建,距今已有一两百年历史。如今,除忠心屋外,其它4栋围屋都已被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这些围屋外围和中间的祠堂大体保存完好,但内里的房屋大部分已经破败甚至坍塌。不少围屋的大厅横梁上都写有“诗礼传家”4个大字,以弘扬家风。杨氏二世祖玉茂公还传下一副对联作为家训:“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霞角村十三家祖祠。
“可以说,‘杨氏十三家’就是秉承这个祖训发展壮大起来的。”杨运祥说,老一辈经常说“做官要有文化,做生意要有文化,就是种田也要有文化”。因此,民国之前,杨氏先祖们虽大多经商,但骨子里都很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每座围屋都有私塾,一直传承杨氏崇文重教的家风。
从《杨氏文史——惠阳良井上洋围》一书中记录的“上洋围科目文武功名录”可以看出,从上洋围杨氏四世至十二世,几乎每一世都有人取得文武功名,诸如恩进士、举人、岁贡生、庠生等。其中,清光绪五年(1879年)考取武进士的杨电昌可谓杨氏家族的至高荣耀。他凭着单脚把数百斤的铁球踢开数丈远的“狮子滚球”功夫成为武进士,获赏黄马褂、蓝花翎,并被钦点为营用守备。杨运祥说,水尾仔祖屋大门上一直挂着当年的圣旨牌匾——“恩荣三锡”。只可惜,2008年这块牌匾被盗走,至今未能找回,这让杨氏后人痛惜不已。
重教兴学
百年学校沿用至今
清末民初,不断发展壮大的杨氏家族开始兴办学堂,持续将崇文重教精神发扬光大。
进入霞角村的路上,可以看到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宏基小学,校园内有一个名为“宏谟亭”的凉亭,昭示着这所学校的百年历史。
宏基小学宏谟亭。
早在清代,上洋围就有由富户出钱延师讲学的“守鳣书室”“关西书室”两个书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宏谟公后人将两个书室合二为一,创办良井强立初等小学堂,学堂校址就在霞角大福地。1913年,学堂改名为私立宏基小学。1952年秋,学校归政府接管,其后几十年,校名几经变更。1984年重建校舍后,恢复原名“宏基小学”,意在为人生宏伟的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1984年以来,宏基小学在杨氏乡贤的持续资助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扩大办学规模。110多年来,宏基小学生源不断,培育了无数优秀学子,如今已是良井镇中心小学,书写了杨氏崇文重教的佳话。
说起杨氏兴学重教,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杨寿昌。杨寿昌(1866年~1938年),别号果庵,良井草塘下人(今属霞角村),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1888年入两广最高学府广州广雅书院,成为该书院首任山长梁鼎芬的门生,曾任广东都督府教育司副司长、惠阳县县长、惠州梌山师范学堂校长、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中山大学教授和岭南大学教授等职。
杨寿昌一直热心乡邑教育。1926年春,他写信给同乡的杨叔庄,嘱托他发动乡贤,争取尽快在家乡办起一所中学。当时杨叔庄从崇雅学堂辞职,回乡就教于广育小学。接到杨寿昌的书信后,他立即行动,积极与乡间有识之士探讨研究,并得到杨季明、周仁甫等人的热烈响应,开始推动创办良井中学事宜。
1926年11月,良井乡通过多种方式筹款建设良井中学校舍。1928年冬,建成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教学楼——正座。正座建成,但其他项目还未完善,建校经费的缺口仍巨大。良井中学筹委会不忍再增加乡民负担,便议定前往南洋向侨胞募捐。1929年5月,杨寿昌应南洋吉隆坡友人杨炳南邀请前往讲学,受到侨胞热烈欢迎,大家纷纷解囊相助。
1929年夏,学校第二期工程得以继续开工,次年,良井中学正式办学。此后数年,杨寿昌持续关注和推动良井中学的发展,良井中学以其教育质量之高在当地闻名遐迩。
1938年11月17日,杨寿昌在前往连县躲避日寇途中不幸逝世。先生逝世的噩耗传至家乡良井,乡人痛惜至深。1939年9月3日,良井各界约3000人在良井中学为杨寿昌举办追悼大会,大会收到挽言、挽诗、挽词、挽屏、挽联200多件,其中不乏蒋介石、孔祥熙、白崇禧、陈济棠等人送来的。
直至今天,我们依然能从良井中学内的果庵亭感受到家乡人对杨寿昌的思念与缅怀。亭上楹联所写的“教泽长存,仪型永在”,可谓杨寿昌对家乡人的永恒馈赠。
良井中学内的正座历经90多年风雨,依旧坚固非常。良井中学在80周年校庆前对正座进行了全面维修,如今正座依然光彩夺目,傲立在良井中学校园,成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发扬
旭日奖助学金惠泽大众
改革开放后,崇文重教优良传统在霞角村续写出新篇章。
村里的文化室。
8月31日,惠阳区良井镇上洋围福利促进会第十二届“旭日奖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110名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共获得113.7万元的奖助学金,其中有19人来自霞角村。
杨运祥介绍,良井镇上洋围福利促进会于2009年正式注册成立,每年暑假都会举行旭日奖助学金发放仪式,12年来,共颁发奖助学金1174.02万元,共有1187人次分别获得了奖励和资助(其中奖学511人、助学676人次)。
这些奖助学金都来自香港旭日集团创立的“慈善基金”。香港旭日集团的创始人杨钊和杨勋原籍就在良井霞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到香港打工创业,事业有成后回到内地投资并大规模开展慈善事业,而且这慈善事业并不局限于惠州家乡,而是做到了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杨勋及旭日集团已捐出总计超过32亿港元用于公益事业,兴学助教方面更是不胜枚举。在惠州乃至国内许多学校,都建有“旭日教学楼”或设有“旭日奖助学金”,不少贫困地区也建有“真维斯希望小学”。
“幸亏有旭日奖助学金,姗姗和哥哥才能顺利完成学业。”霞角村的大学毕业生杨姗姗的爸爸说,他患有尿毒症,家庭贫困,本无力支撑两个孩子上大学。因为连续多年获得奖助学金,一双儿女的命运得以改变,全家才能撑下去。如今,儿子已大学毕业在深圳工作,姗姗也在备考研究生,家里的生活正在慢慢改善。
进入霞角村,一个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古韵公园让人眼前一亮,公园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识牌随处可见,公园两侧种有各种花草树木,安装有各种健身器材。公园旁边则是大福地客家围屋,围屋前半月形水塘边铺设了鹅卵石,鹅卵石之间镶嵌着一个个不同字体的“福”字,寓意“踏福纳祥”,整个公园古色古香,韵味悠扬。
霞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顺波介绍,古韵公园此前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或村民种果树的地方。在党员的带动下,30多户村民无偿让出3000多平方米土地建公园。村里的另一个公园——下园公园也是如此,20多户村民无偿让出土地,村民自筹6万元投入公园建设。
杨顺波认为,村民能主动捐款让地建公园,与霞角村一直传承崇文重教精神密切相关。前几年霞角村通过开办法德大讲堂、宣传家风家训等多方面提升全村德治教化水平,村里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了15条村规民约,引导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记住乡愁,传承古村落传统文化,霞角村于2017年建设了惠阳首个村级民俗馆,馆内布置展出了100多件老物件,包括民国木坐栏、石磨、吊篮、木桶、鼓风机、花轿等。杨顺波说,这些物品都是从村民家收集的。如今经常有老人带着小孩过来参观,讲述过去的故事,家风家训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对于客家围屋的保护利用也在进行中。杨顺波说,目前村委会和村民多方筹集了500多万元,对乌洋福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修缮,其它围屋的保护修缮也在推进中。“接下来我们希望把一些围屋出租改造成民宿和艺术工作室,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也让霞角的崇文重教精神代代相传。”
霞角围屋一角。
霞角五座客家围屋
城内屋
坐落在霞角村中部,建于清乾隆末年,是学潜公和宏谟公叔侄两大家共建,也是“杨氏十三家”后人的大祠堂。该围屋是堂屋、围龙屋兼而有之的另一种“坐栏式”建筑,前半部分是三进两横,后半部分是围龙屋格局,整座围屋占地约4096平方米,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福地
坐落于霞角村口,建造于清乾隆年间,为宏谟公后人所建。该围屋属四进堂屋类型,共有四进两横九厅十八井150多个房间,围屋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洋福
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学潜公后人所建。该围屋属三进两横格局,总面积4600多平方米,最具特色的是屋前直径达52米的半圆形月池。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忠心屋
坐落在城内屋和乌洋福之间,又名“九福堂”,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为学潜公后人所建,因学潜公排行第九而得名。该围屋属三进两横客家民居,占地面积2829平方米。
水尾仔
位于大福地和城内屋中间。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为宏谟公后人所建,属三进两横方型客家围屋,占地面积1326平方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围屋南面正门被严封,只开了东面侧门。据杨氏族人称,水尾仔正大门60年开一次,每开一次必出一个大人物。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香金群 李芳娟
图片: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东江图片社、张艺明
编辑:洪东晗
审核:陈正元 李影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