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我在现场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扶贫先扶智,在扶贫这场波澜壮阔的中国行动中,一批又一批的教育人奔走在一线,这其中便有东莞教育人的身影。
他们中有人通过读书走出了农村,希望以自己的经历给孩子带去一束光;有人从一个支教点到另一个支教点,主动延迟自己的归期;也有人致力于把东莞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去边疆……
在教育帮扶中,东莞教育对口帮扶地包括西藏林芝、新疆图市、四川甘孜、云南昭通、广东韶关。今年初南方+特别推出“教育扶贫·我在现场”栏目,记录东莞教育及教育人的责任担当。
又是一年教师节,南方+继续关注对话东莞的支教教师们,倾听在教育脱贫路上他们的心声与收获,也希望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传播。
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2020年广东“最美教师”名单公布,共有50名教师上榜,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张蕾老师上榜。说起张蕾老师,她与丈夫接力援疆的故事,已成为疆莞两地佳话。
“援疆的意义不在于走了多远的路,受了多少苦,我们更看重的是做了多少事,留下了多少资源,尽到了多少应尽的责任”,接力援疆三年,一组数据见证了张蕾夫妇为新疆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带去的变化,三年学校实训室从0扩展到7个,服装专业学生从2015年春的12名迅速扩展到471名,完成了服装专业的完整体系,并成长为该校的龙头专业和兵团的知名品牌专业。
如今,这份师生情谊、援疆情谊仍在延续。
张蕾给学生上课
接力丈夫带病援疆
2017年1月,张蕾接力丈夫的援疆使命,远赴新疆支教,继续完善新疆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的服装专业。
选择接力援疆,张蕾一开始是有顾虑的,因为她的腰椎有旧疾,当时刚做完腰椎复位。而最让她牵挂的是女儿,夫妻轮流援疆,在女儿宝贵童年的三年时光里,只能轮流又当爸又当妈。但是丈夫接受使命创办的服装专业三年为一个周期,刚刚打造起来的专业严重缺少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专业将难以为继。短暂的纠结过后,张蕾老师还是义无反顾来到图市,成为新一批的援疆教师。
喀什地区图木舒克市恶劣的气候、陌生的环境、迥然不同的风俗习惯等,都是初来乍到的张蕾需要面临的考验。她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工作当中:从服装专业的规划调整,到专业耗材一针一线采买;从课程规划、师资培养、实训室、招生就业等一系列的规范化建设,到专业教学的“手把手”指导;从全校公开课的听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到对接校企合作、打造实训平台;从规划实施专业实训中心,到圆满展示毕业设计大赛,完成了服装专业创办后的稳定发展。
在备战国赛、自治区大赛的日子里,张蕾更是少有休息。2018年4月,她做了全麻手术4天后就带队到喀什参加自治区技能大赛,伤口在之后带国赛训练的一个月里都没有痊愈。她连续两年指导师生代表三师、兵团参加自治区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获奖22人次,其中5人次获自治区一等奖;1人次获国赛二等奖,创造了三师职校、兵团的历史性最好成绩;为三师职校培养出一支高素质、带不走的专业教师队伍。三师职校服装专业从无到有,实训室从0到7个,学生从8名到471名, 一时间,夫妻接力援疆,在疆莞两地传为佳话。
师生情谊继续延续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张蕾秉持的教育理念。学生生活上有困难,她倾心相助,思想上陷入困境,她耐心引导,成为学生信赖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苏比奴尔·吾苏因同学家庭有困难,备赛时情绪低落,张蕾经常和她谈心,和其父母沟通,自掏腰包为她购买比赛材料,使她重拾信心,两次获自治区服装大赛一等奖、一次获国赛二等奖。米可来木·艾力江的奶奶生病住院,妈妈没时间工作,她既要捡棉花赚生活费,又要准备省赛,张老师主动负担起她的生活费,好让她把时间用在训练上,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两次获自治区服装大赛二等奖。
在三师职校,孩子们都亲切叫她“干妈”。中秋节到了,孩子们借锅为“干妈”做饭吃;“干妈”生日了,孩子们又偷偷地为她准备生日派对。即使她已经结束援疆工作回到东莞,孩子们仍和她保持着联系,向“干妈”汇报学习生活情况,甚至是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2019年母亲节,张蕾收到了一个特殊的“礼物”,免试上大学的苏比奴尔·吾苏因发来一段话:“您不远千里来到新疆,忽略年幼女儿的成长,是为了照顾更多的孩子,忍身体伤病,是为了成全更多孩子的服装梦。这是天底下最深最沉的真情,谢谢您!”
如今这份师生情谊、援疆情谊仍在延续。现在张蕾和当地教师还一直保持电话沟通交流,也包括组织线上专业培训。学生的后续发展同样为她牵挂,当年教过的几位学生有的已经考上了高职,张蕾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考本科,多读书多学点技术,自立自强规划人生。
三尺讲台,从教二十年,张蕾送别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也捧回一个又一个荣誉,去年她荣获东莞“最美教师”称号。在今年第36个教师节,共50名教师获得广东“最美教师”殊荣,张蕾老师上榜。正如她对援疆支教经历的感悟,能为更多孩子和家庭带去真真切切的改变,便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欣慰。
对话: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学技术,自立自强规划人生
南方+:援疆这段经历有什么样的感触收获?
张蕾: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西部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人才支撑,在各级领导同事、受援学校的支持配合下,我的援疆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学生的求知欲旺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很欣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获得这样机会,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东莞的教育理念和我所在学校的职业教育管理、教学模式传播到西北边陲,给新疆更多孩子和家庭带去真真切切的改变。
而援疆工作的经历,也更加让我感受到在东莞在纺校工作的幸福,以及对当下生活工作的珍惜。初到新疆,会有一份对家庭对孩子的歉意,但经历后才更加认识到,父母的成长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短时间不能陪伴孩子,却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技能传播给更多人,让孩子也知道父母的奉献和付出,她会引以为豪,对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一个很高的提升。
南方+: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需要一个延续,返回东莞前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蕾:回来之后还是很关心学校的专业发展,我和我先生李军接力支教三年,三年的时间,学校专业发展、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实践岗位平台、毕业设计等基本有了一个完整的流程。
在我回来之前,和学校沟通要继续完善跟企业对接、学生实训合同制定,此外还从教研、教师队伍培训、学生竞赛等方面给出一些建议,让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持续推进。我回来后,纺校黎敏老师继续接力支教,这也让学校发展、学生培养得到更好的延续。
目前,学校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不断扩大,设施设备更完善,实训室从0到我先生结束支教时共4个,到我离开时增加到7个,后来又继续完善增加至9个。
南方+:现在是否还和当地师生们保持联系?
张蕾:现在和当地教师还一直保持电话沟通交流,也包括组织线上专业培训等。也会关心学生的后续发展,他们也会和我分享学习生活的近况,当年教过的几位学生有的已经考上了高职,我也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考本科,希望他们都多读书、多学技术,自立自强规划人生。
【记者】黄婷 林群贤
学校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