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教师节之际,由陈传兴导演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于南开大学进行了教师节特别放映暨研讨会。当天,《掬水月在手》片方释出了“荷花”定档版海报,并宣布影片将于10月16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10月16日全国公映 叶嘉莹“独陪明月看荷花”
《掬水月在手》由从开机到公映历时三年半,摄制组足迹遍及十余座城市。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后,该片获得了叶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评,当中有人道:“叶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说的‘弱德之美’,即是无望中的希望,放在当下的语境有着许多共鸣。”更有人赞叹叶嘉莹先生磅礴传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犹如蓝鲸隔洋传音,笔耕不辍,诲人不倦。
继上影节后,《掬水月在手》于北京国际电影节女性之声单元二度展映,首日开票5秒售馨,夺得最快预售。看过的观众表示:“把传奇的一生浓缩在两小时的影片里,简直意犹未尽。”更有许多观众表示在观影时泪落不止,希望影片早日公映,到院线进行二刷,豆瓣评分高达8.5分。
片方于今日释出了“荷花”定档版海报,并宣布《掬水月在手》于10月16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海报以荷花为主题,反映了叶先生与荷花的渊源。叶先生生于六月第一天,父母为她取了小名——小荷子,故她平生对于荷花情有独钟,自少年时代即写有咏荷之作。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意在表达叶先生虽然出身于乱世,但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保持对古诗词的热爱。荷香袅袅,更犹如叶先生之诗音不绝,为古诗词文化的传播奉献终身。海报中水墨画与油画的双重风格,连接传统与现代,呈现了叶先生不断与时代并进的思想,和誉满海内外的大家风范与人生传奇。
南开大学特别对谈 白岩松张伯礼毛继鸿陈洪畅谈“弱德之美”
活动现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亲自推着叶嘉莹先生的轮椅缓缓入场,如同一对“师徒”,观众也为这个温馨的场景献上了热烈的掌声。还未等主持人白岩松开口,叶先生便迫不及待地要向观众们“报告”一件趣事。叶先生首先向观众分享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奇怪的事——“白发变黑了”。在拍摄《掬水月在手》的拍摄过程中时,叶先生不小心跌破了后脑。在治疗中,叶先生坚持相信中医疗法,使用中药喷剂疗伤。但中药喷剂不仅治好了叶先生的后脑外伤,更神奇地使叶先生的白发变黑了!和拍摄时相比,叶先生开玩笑称自己已经换了一个人,和陈传兴导演当时拍摄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叶先生声情并茂的讲述,令现场掌声笑声不断,叶先生饱满的精神状态也让很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
《掬水月在手》颇具文艺范儿的片名曾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心。叶嘉莹先生对片名“掬水月在手”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掬水月在手”表达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美,也蕴含了古典诗词的美感。对叶嘉莹先生的访谈结束之前,白岩松说:“我们骄傲有叶嘉莹,我们庆幸有叶嘉莹。”白岩松也祝观众看电影之前“掬水月在手”,看完时“弄花香满衣”。
在对叶嘉莹先生的访谈结束后,央视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例外服饰及方所书店董事长、《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继鸿先生,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教授,在迦陵学舍展开了一场围绕叶嘉莹先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圆桌对话会,致敬“弱德之美”,感受诗词魅力。
叶先生曾说:“我的一生中,在教书,研究,还有诗词创作这三者之中,是教书花去了我最多的时间。我常常说自己天生就是教书的。”陈洪先生便是叶先生归国执教41年的经历者、见证者,陪伴叶先生走过了41年的南开岁月,陈洪先生还讲述了当年为叶先生整理行李的事情。陈洪先生称叶先生十分看重自己中华师教的传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者,“海峡两岸,大洋东西”,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张伯礼院士在抗击新冠疫情一战中做出杰出贡献,近日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而作为叶先生的保健医生,他由衷赞叹了叶先生一生强大的意志力,以及“退一步”的人生态度:“她的体型、身材,都是柔弱的,但她有坚强的内心、力量和韧性,她执着的精神不因为受到任何的打击而变得脆弱,很坚强。”张伯礼还对“弱德之美”做出了自己的阐述:“弱德之美绝不是为自己”,“要有一个家国情怀”,“疫情期间中医西医的结合,就是这种理念的践行”。
在对话会上,毛继鸿先生忆起在为叶先生定制服装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叶先生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审美力量和士的精神,并称赞叶先生为传承古典诗词文化倾注全部心力,可谓一名“穿裙子的士”。毛继鸿先生说道,电影的拍摄过程让自己感触很深,诗歌也对自己的两个女儿产生了影响,“真的让她们变得更美,变得更完善”。最后,白岩松先生提到自己作为站在央视舞台上多年的主持人,会有属于他自己的使命感,因此看到属于叶先生站在诗词的舞台上,胸怀沉甸甸的延续、传承中国古诗词的使命感时,格外能有所共鸣。
【撰文】南方+记者 张思毅
【图片】主办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