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民营车企如何用科技创新赢未来|品质革命与市场突围

佛山经济学人
+ 订阅

9月初,吉利汽车(下称“吉利”)的上市申请获得上交所科创板受理,有望成为科创板整车第一股。根据招股书,吉利拟融资200亿元,投向新车型产品研发、前瞻技术研发、产业收购等项目。

在外界看来,冲击科创板,这意味着,吉利已经完成从制造业到科技赋能再到科技公司的转型。

从造摩托车到造汽车,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创造超越期待的出行体验”,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吉利在“造车狂人”李书福的带领下,以价格优势杀出重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长为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领军企业。

这背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创立起,吉利就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又以全球化眼光布局企业的科技创新版图。对科创和人才持续的投入,使“后发”的吉利逐渐实现对合资品牌的追赶。

如今,汽车“新四化”浪潮之下,吉利紧随趋势,正朝着“智能电动出行科技公司”的方向前进。

科创引领

以全球眼光布局研发体系

8月17日,位于杭州湾新区的吉利汽车研究院(下称“研究院”)二期研发大楼正式投用,与研究院一期大楼遥相呼应,进一步筑牢吉利的“研发大本营”。

距离杭州湾新区200多公里外的浙江临海市,23年前,李书福从摩托车行业跨界至造车行业,在此建立了吉利首个汽车生产基地。同年8月,吉利的第一辆整车在此下线。

彼时,国内汽车市场被合资企业垄断,吉利敏锐察觉到市场需求和价格供给的矛盾,提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将汽车价格压至5万元,成功突围而出,跻身中国轿车行业十强。

“低价战略”虽然大获成功,但吉利也嗅到了“廉价”背后的危机,没有核心技术优势,企业难以获得持续性发展。2007年,吉利开始战略转型,从价格战走向打技术战、质量战、品牌战。

出身农民的李书福有着面向全球的战略眼光,2010年,吉利收购瑞典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以投资换技术,开启全球化创新战略。

2013年,吉利在哥德堡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CEVT),结合沃尔沃和吉利的技术资源,开始打造全新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CMA项目,双方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度合作。

在CMA基础架构下,吉利和沃尔沃实现了共同投入开发、共享开发成果,吉利的技术能力跃升。2017年,基于CMA基础架构开发的新品牌领克市场表现亮眼。截至2020年6月,领克品牌累计总销量突破30万辆,成为最快突破30万销量大关的中国高端汽车品牌。

吉利与沃尔沃在CMA基础架构下,实现共同投入开发、共享开发成果。企业供图

吉利与沃尔沃在CMA基础架构下,实现共同投入开发、共享开发成果。企业供图

之后,吉利在全球多点布局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吉利在全球范围内共布局了中国杭州、中国宁波杭州湾、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德国法兰克福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和中国上海、瑞典哥德堡、西班牙巴塞罗那、英国考文垂、美国加州五大设计造型中心,旗下共有研发设计人员2万多人。

吉利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持续加大。去年,吉利公布数据,近十年吉利控股集团研发投入累计超1000亿元,2019年吉利控股集团研发投入207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为6.3%。这一比例与国际大型汽车集团基本一致。

通过持续大量投入研发,以及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吉利确定了“平台化”“模块化”“通用化”“标准化”的战略路线,形成BMA、CMA、SPA及PMA四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实现了从纯电到燃油、从紧凑型到中大型车型的A0级至B级全产品线覆盖。

与此同时,吉利汽车在市场上也表现不俗,近年来,稳坐自主品牌的“头把交椅”。根据中汽协统计,2017—2020年上半年,公司含领克品牌合计销量的国内市占率分别为5.04%、6.34%、6.35%和6.76%,连续三年居自主品牌首位,且处于持续提升状态。

人才为本

教育事业支撑工业腾飞

科技创新背后离不开人才支撑,吉利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由来已久。这一点,从李书福的“办学”经历中可见一斑。

从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起,李书福便开始筹办学校。当年的工厂共有600亩地,被划分为三块:一块办学校,一块进行产品试制,一块是老师、工程师和专家的生活区。

在李书福看来,企业追求远大理想必须先办好眼前的事,这件事就是人才培养。

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吉利才拿到“准生证”,获准生产轿车,开始规范化生产。但早在1998年,吉利就获得了办学资质,可谓制造未动、教育先行,这也足见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图为吉利汽车生产研发场景。企业供图

图为吉利汽车生产研发场景。企业供图

吉利最开始筹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后来发展为浙江豪情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全日制院校,办学20余年来为汽车产业链输送2.5万余人,众多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骨干人员。

从1997年涉足教育行业,吉利到目前创办了9所院校,涵盖从中高职到研究生不同培养层次,累计为社会培养15万人才,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其中,建立20年的北京吉利学院,已经成为“国家汽车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事业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在企业内部,吉利也搭建起涵盖不同层次的“内生型人才培养体系”——雁系列培养项目,分为“大雁计划”“飞雁计划”“金雁计划”三个部分,分别面向应届毕业生、入职3至5年的高潜能、高成长大学生和标杆型人才。

“我们既要引进‘大树’,即行业专家、技术大拿,又要引进高校毕业生等‘小树苗’。”吉利汽车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部长董大伟说。在“大雁计划”项目中,所有毕业生进入吉利后都要在企业内部大学脱产学习一段时间。

董大伟透露,每一年“大雁计划”项目结束后都会举办结业大会,李书福将其视为最重要的行程之一,每年必定会出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林东云 叶洁纯

■编者按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8月25日,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召开,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在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塑造发展新优势。

佛山作为中国制造业大市,坚定不移推进品质革命,将打造中国制造业品质高地作为拓展两个市场的关键一招。

继今年5月开展珠三角调研后,7—8月,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联合佛山市工商联、南方日报及20多名佛山企业家观察员,聚焦“品质革命与市场突围”再赴长三角调研,走读苏州、宁波、无锡三城,对标当地标杆企业,提炼突围战法。

依托调研成果,9月11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育新机 开新局:品质革命与市场突围”2020佛山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跨城对标篇,提炼总结中国两大三角洲的品质密码,助力佛山制造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敬请垂注。

点击进入专题>>>

品质革命与市场突围——2020年佛山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调研系列报道

编辑 杨馥铫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