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亲历者说丨林强:大桥通车那一刻备感自豪

汕头观察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作为原汕头市礐石大桥建设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经理,今年76岁的林强仍对礐石大桥保持热爱与关注。近日,记者邀约林强到现汕头市礐石大桥有限公司采访期间,其仍不时向公司相关负责人询问大桥结构等事宜,在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后,笑容满面。

林强回忆,当时汕头中西部群众往返市区南北两地十分不便,仍需要依靠轮渡,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时任汕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建设一条跨江海通道,以解决发展需求及民生问题。工程上马后,从建设与公路部门抽调20多名骨干组成原汕头市礐石大桥建设总公司班子,负责协调推进礐石大桥的建设。而他成为其中一名亲历者。

工人在施工现场辛勤作业。黄嘉锋 翻拍

工人在施工现场辛勤作业。黄嘉锋 翻拍

“当时请了铁道部、省交通厅等多位专家对大桥进行设计,决定在国内率先试水建设第一座钢箱梁与P.C.箱梁混合结构斜拉桥。”林强说,汕头从来没做过这么大的工程,在建设期间,主要由专家组开会讨论决定,他们立马贯彻执行建设任务。

林强介绍,大桥建设最难的就是技术问题。由于地质结构复杂,从设计到施工遇到很多问题,一次在南岸进行打桩时,特请部队前来支援。“我们先钻孔40多米深,然后由部队官兵潜下去放炸药,炸开岩石层,再把碎石捞出来,接着再进行打桩作业。”林强感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桥才得以建成。

走上礐石大桥,林强指着斜拉索及桥面所用的钢箱梁说,这些都是进口的当时世界最先进材料。“你看,至今钢箱梁结构未发现裂缝,钢板焊接质量也非常过关。”

“参与建设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自己也得到很大提高。”林强于2005年退休后,还被邀请到广西去参与2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负责工程技术工作,一干就是8年。

“对于自己能够参与礐石大桥的建设,一直感到很光荣。”林强回忆说,在大桥建成通车那一刻,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黄嘉锋

编辑 叶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