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是客,客来敬茶。初到客家做客,不管什么时候或者走进哪一户人家,热情淳朴的客家人定会拿出家里上好的茶叶招待宾客,这是他们一贯的好客待客之道。
在客家话中,喝茶被称为“食茶”,而茶叶被称为“茶米”,将“茶”与“米”画上等号,客家人对茶的重视可见一斑。对茗茶爱好者而言,客家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最传统且最具特色的擂茶,还有尽显客家人喜浓茶特色的大壶茶,更有改良创新潮州传统的工夫茶和根据气候节令变化熬煮的药茶……各有千秋的客家人饮茶方式,总会有一款适合你!
最具传统特色的擂茶
在客家人眼中,擂茶既是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佳肴。每当婚嫁喜庆或亲友来访,客家人都要擂一钵香浓的擂茶,因此素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说法。
顾名思义,擂茶即是先将茶叶研磨、擂碎。随后,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各家各户的口味搭配花生、枸杞、芝麻等调料加水擂匀。客家擂茶清香可口,人称“一家煮茶百家香”,是一种既可以充饥又可以解渴的饮茶方式。在农忙时节,简单的擂茶配以米果亦可当作三餐隔间中的一顿牙祭。
擂茶,又名三生汤,起于汉,盛于明清,流传已久。而客家擂茶,是吃茶、喝茶的历史阶段用茶形式的融合,也是客家人传承千百年的习俗。小小的一杯擂茶,既是客家人代代相连的纽带,也是客家人热情好客的体现,堪称中华茶文化的活化石。
最符客家口味的大壶茶
走进客家,会发现客家人除了用擂茶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外,也经常会用大壶茶冲泡茶叶给客人与长辈敬茶。
与客家擂茶的制作手法相比,大壶茶冲泡方法更加简便快捷。首先,将茶叶放入容量多为500毫升以上的陶瓷质地大壶中,加水顷刻后倒出茶汤,弃之不饮,再重新加水浸泡茶叶片刻,最后斟出饮用。此外,由于茶杯与茶壶是配套而成的,茶杯容量也相应较大,便不需要主人频繁添茶,有更多的时间聊家常、谈正事。
大壶茶较少将茶汤与茶渣分离,直至壶中茶水即将倒完才会继续加水,再慢慢斟出、慢慢品尝。这种冲泡方式意味着要将茶叶长时间浸在茶汤中,因为茶汤会更显浓烈苦涩,却恰巧符合客家人的饮茶口味偏好——喜爱浓烈。
最有甘泽回味的工夫茶
工夫茶是目前最流行和最常见的饮茶方式之一,也是近代以来各区域茶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工夫茶被尊称为“中国茶道”,而客家功夫茶则是在潮汕工夫茶的基础上结合客家地区的环境条件和生活习惯改良创新的。
客家小杯工夫茶一般流行于靠近潮州地区的丰顺、大埔等客家地区,与潮汕工夫茶的冲泡习惯大同小异。饮茶时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小巧,分别有茶船、盖碗和小茶杯。客家小杯工夫茶每一泡茶都要将茶汤尽数倒出,不能留茶汤在盖碗中,以免影响下一泡的滋味。
工夫茶对水质要求甚严,而茶叶则视主人的经济条件有所不同。一口饮尽小杯工夫茶,既有醇厚的茶香四溢,又有顺滑的甘泽回味,也是客家人好客的茶文化特色。
最能防病治病的药茶
以前,客家山村缺医少药,老百姓就尝试用各味中草药与茶叶混合熬煮成“药茶”,这样不仅能够治病防病,而且也为客家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形式。
在广东客家山村,每到采药季节,村民都会采来具有药用价值的蔬菜、青草、树叶、树根,洗净晒干后以备不时之需。村民煮茶时,常常会根据气候节令和身体情况的变化,适时加入一些中草药,与茶叶一起擂成糊状,再放上一些其他配料,上锅煮熟后既当饮料又作药用,具有防病治病的效果。
有人拉痢,可煮“葫芦茶”消炎止痢;孩子滞积厌食,喝些“萝卜苗茶”,便可去积;夏日中暑,熬上“布惊籽茶”,便可去痧……
客家人对茶的喜爱,已经在代代相传中深入了他们的基因之中,客家人最爱哪种喝茶方式呢?大概最爱的,不是方式,而是这一口茶吧。
【策划】陈永 黄增国 朱汉东 熊锋松 胡念飞 邓玉伦
【统筹】黄庆清 叶思敏 徐靖
【撰文】伍咏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