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来自东莞的20名教师与来自韶关、阳江、揭阳三地的各10名教师,组成广东援疆支教东莞团(下称“东莞支教团”),进疆赴垦域对口支援建设兵团第三师的教育事业,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
支教团50名教师携54所结对学校对受援学校开展了156次培训,涉及1089人次
东莞大朗中学副校长钟广春被选为支教团团长,并兼任41团草湖镇粤兵中学副校长,来到边疆的第一个教师节,他写下“寂廖大漠沧茫,越昆仑跨天山,志不酬家不返。经年且看,好男儿当胡杨!”的诗句,以胡杨为喻,钟广春致援疆教师,做边疆教育事业的一棵胡杨。
定下援疆价值核心: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50名老师,来自不同的城市,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作为团长的钟广春,初到边疆时,直言压力很大。一年半的相处,钟广春用“感动”来形容支教团教师的敬业与专业。
他透露,进疆后50名教师被分配在了不同的校区,学校间的距离,最远相距400公里,近的也相距30公里,“教师的分散不利于团队的整体规划与管理,但大家都秉承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的初心,展开工作。”
支教团从帮扶一批种子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两地师生往来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
“我们是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第一批教师,很多工作需要作出表率。”钟广春直言,许多老师都是带着情怀来到新疆,在这里他们的工作从零开始,支教团确定援疆价值核心“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作为团长,钟广春说距离远不能成为理由,他尽可能定期组织文体娱乐活动,提升支教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而更多时候老师们通过微信群联系。钟广春则鼓励老师们在群里最分享个人工作动态收获,让大家相互鼓励,并明白团队的力量。
一年半的时间里,钟广春经常往返于各受援学校,协调计划方案制定或给教师发放生活补贴、维修宿舍物品,他笑称“在新疆一年走过的路是他前四十几年的总和。”
一年半时间组织开展156次培训涉及1089人次
适应了边疆的节奏,钟广春和教师们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按照广东省援疆“五个一工程”要求,他们从帮扶一批种子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两地师生往来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支教团创新工作方法,把广东成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带到了边疆,开展“树品牌、创模式”的支教经验探索。
结束完一年半援疆工作,今年初东莞支教团教师返莞
针对教师团队的打造,支教团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与受援地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帮扶活动,让受援地骨干教师去东莞跟岗学习等方式,为当地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名师、骨干教师。
一年半的支教工作,东莞团取得了丰硕了成果。以帮扶两所种子学校模式为范本,支教团50位成员积极组织后方57所学校与受援学校交流,结对学校54所,结对数超过派出支教教师人数。一年半来,通过专题讲座和组织跟岗形式,50名教师携54所结对学校对受援学校开展了156次培训,涉及1089人次,有效提升受援学校的管理理念和能力。
同时,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扶活动,广东教师进疆一年半给徒弟上示范课超过2400节,促进了受援地青年教师的专业可持续成长。
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扶活动,广东教师进疆一年半给徒弟上示范课超过2400节
此外,支教团还从课程开发设计上作文章,进一步提升受援学校教育教学品质。其中,在51团中学开发校本教材开创了推广国语教学新模式;在41团学校开发“营养午餐课”校本课程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非遗项目入校园,边疆学子爱上了咏春拳
一方面培养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则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丰富当地学子的生活。在大朗镇有个叶问咏春体育会,钟广春曾与他们合作,将咏春引入大朗中学,援疆之后他把大朗中学的模式移植到粤兵中学。
“去年3月,咏春拳教练从大朗来到草湖镇,用了10多天时间给粤兵中学的体育老师们上课,教他们学习咏春。”钟广春积极协调开展,很快 “咏春传统文化社团”在粤兵中学成立起来,通过老师先学习,再教授学生,粤兵中学的学子们爱上了练习咏春拳。
边疆学子练习咏春拳
值得一提,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育人”项目,如广东花灯制作等更多传统文化元素的项目被引入校园,促进当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播。
诗与远方=责任和担当,援疆工作的最后一班岗,钟广春用来总结一年半的支教经验、收获,为下一批支教教师工作开展提供方向及参考,也让好的做法、项目得以延续,正如出发前在朋友圈记录下的动态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对话:
“支教需要放下后方光环重新出发”
南方+:为什么会申请去边疆支教?这一年半有什么样的收获?
钟广春:在东莞时也听到一些老师分享在新疆的支教经历,怀着一份教育的热情和来边疆看看的情怀,向学校申请,学校也很支持。
当得知由我担当支教团的团长时,我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能不能胜任工作,通过这一年半的工作开展,老师们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用行动说话的做事风格,令我非常的感动,大家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做边疆教育事业的一棵胡杨,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过去很充实。
南方+:支教对老师最大的挑战有什么?
钟广春:支教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一点一点调整,尤其是东莞团教师分散特别远,需要老师保持初心,想想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来到新疆后,对所有人都一样,是一个归零开始的新过程,不管你原来是名校长名教师,还是学科带头人,都需要调整好心态、放下后方的光环重新出发。
【统筹】王慧
【记者】黄婷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