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诚,1920年出生,大亚湾澳头人。1944年5月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以下简称“东江纵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济南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及抗美援朝战争。在民族危难之际,苏伟诚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转业后,他先后在当时的惠州市化工局、惠州市基建局工作,后转入惠州市建委(现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秘书科工作直至退休。
带着仇恨上战场
苏伟诚是大亚湾澳头妈庙村人,曾在村里的光亚学校读小学。他的平静生活,随着1938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而被打破。那一年,为躲避日军的侵犯,苏伟诚背井离乡,和几名乡亲一起逃难到香港,当时他18岁。日军走后,1941年底,苏伟诚返回了家乡。1942年,日军第二次在大亚湾登陆,这次苏伟诚没有逃难走掉,而是留在了家乡。也就是那一年,苏伟诚见识到了日军的凶残,给他留下了一生中最为悲痛的记忆,激起了他的愤怒情绪——“日军杀害了我家好几口人,我是带着仇恨上战场的。”
当时,日军登陆后,其陆军部队来到了妈庙村,实行 “三光”政策。苏伟诚和乡亲们赶紧往远离海岸线的深山逃去。苏伟诚的大哥在逃离路上遇到日军,被他们打成重伤,没多久便去世了。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苏伟诚说起亲人被害的事,依旧非常伤感。二嫂在逃往深山的路上也被日军发现,被日军侮辱;三哥的腿部被日本鬼子用枪打中,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却落下终身残疾;他的两位叔叔、两位堂兄弟,都被日军从家里抓到学校的操场上,用刺刀活活捅死。不仅如此,日军连80多岁的老人都不放过,苏伟诚的大伯站在家门口,因老眼昏花看不清楚,也不晓得情况,鬼子走过来不由分说就开打……如今,100岁高龄的苏伟诚回忆起过去,心痛难已,声音也哽咽了。他抹着眼泪说:“日军走后,我和乡亲偷偷回到村里,回去的路上看到尸横遍野,地上的血洗都洗不干净,那是我的族人啊!”
加入东江纵队
伏击日军杀死杀伤10多人
面对日军罄竹难书的暴行,苏伟诚异常愤慨。从那时起,从军入伍打日本鬼子的念头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苏伟诚了解到东江纵队是抗击日军的敌后游击队,便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1944年初,苏伟诚在没有告诉父母的情况下,经人介绍加入了东江纵队,成为第七支队第一大队一班班长。
1944年11月,日军第3次进犯大亚湾。“机会来了!”此时已经参军的苏伟诚因为对周边地形熟悉而被委以重任,他当向导带领大队成员在淡水、澳头一带伏击日军。
第一、第二次伏击日军没有成功。很快,东江纵队进行第三次伏击。苏伟诚记得第三次设伏的那天,游击队接到线索,称有一支日军小分队到霞涌抢完粮食准备返回澳头。大队长立马带着苏伟诚等10多名队员前往设伏阻击。
经过实地勘察,在日军必经之路上,有一处距离公路约30米左右的山坡下方,该处地势低洼、荒草丛生,正是埋伏的好地点。苏伟诚把伏击点设在了那里,负责爆破的战士将炸药埋在路旁。众人埋伏好后,静等日军经过。几个小时后,苏伟诚看见一支日军小分队扛着搜刮来的粮食向伏击点走来。正在这时,相反方向又出现了3个骑着马的日本官兵。这3个日本官兵戴着白手套,腰间挎着东洋刀,一看就是职位不低的军官。
“先打军官!”游击队队员们立马会意。待3个日本军官经过炸药埋伏地,爆破兵一拉导火索,“轰隆”一声巨响,3个日本军官顿时被炸得人仰马翻,日军小分队仓皇而逃。趁着硝烟还未散去,苏伟诚和战友们顾不上生死,跳出伏击点,端枪集中火力扫射,打死打伤日军10多人。苏伟诚说:“那场战斗打得实在痛快,我们土枪土炮的,人数上也没有优势,但因为伏击地点和时机选择得好,打得日本鬼子丢盔弃甲。”
1945年3月,苏伟诚到东纵军政干校学习。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然而,战争并未因此结束。1946年,苏伟诚跟随东江纵队主力奉命北撤。经过5天5夜的艰难航行,到达山东烟台。同年9月,他被调至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学习。不久,部队筹建炮兵,他又被分配到炮兵观察队,专门学习有关炮兵测量、计算射击等知识。随着国共关系的恶化,解放战争开始了,苏伟诚的身影又出现在战场上。
在苏伟诚的家里,保留着两张有特别意义的照片。“这是1947年11月攻打石家庄时拍的照片。当时是在战场,我们炮兵团正在观察敌情。”这张在战场上的照片有3位军人,一人在记录,中间的苏伟诚站立着观察敌情,一人在看仪器进行测量,为战斗前做准备。
苏伟诚成为炮兵是在1947年。那年1月,他参加了鲁南战役,在枣庄市,消灭敌人两个师,缴获了国民党军大量武器装备,有汽车1000多辆、坦克60多辆,还有当时比较先进的美式榴弹炮48门、炮弹1000多发。华东军区建立了一个炮兵团,曾经学习有关炮兵测量、计算射击等知识的苏伟诚,来到了炮兵团,正式开始了他的炮兵生涯。
淮海战役打了两个多月
消灭5个兵团
作为炮兵,苏伟诚还参加了淮海战役。当时在华东军团某炮兵团担任排长的他,奉命为进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一直打到1949年1月10日,整整打了两个多月。我们是60万土枪土炮的军队,打国民党80万洋枪洋炮军队,最后消灭他们5个兵团。”苏伟诚感慨道。
参加淮海战役时,苏伟诚说,当时一个连有4门炮,一个排有两门榴弹炮,两个多月时间天天都在战场上打仗。只要接到命令,知道了方位多少、高度多少,就开始打炮。双方展开了一场拉锯战,战士们吃喝都在战场上,当听到炮火支援的命令时就开炮。“饭都是后方做好送过来的,基本上都是吃窝窝头。当时是寒冬季节,还不时下雪。窝窝头又冷又硬,只能慢慢地啃。吃到一半,接到命令要开炮,立马放下窝窝头执行命令。”苏伟诚说,当时战场上的生活很艰苦,但战士们热情高涨、斗志昂扬。
淮海战役胜利后,苏伟诚接到一个任务,送12门榴弹炮到刘邓大军处。苏伟诚带着9名战士执行任务,榴弹炮送到后,苏伟诚被留了下来,当上刘邓大军炮兵团的排长,后来又当上了观察队长。
两天完成江南6个目标测量任务
苏伟诚保存的另外一张珍贵照片,是他和另外两位战友与一门炮的合影。照片上写着:“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下午三时开始炮击 渡江胜利后我炮兵团进入南京飞机场时 苏伟诚(中)和战友合影。”这是参加渡江战役后,苏伟诚与“老伙计”榴弹炮的合影。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渡江战役期间,苏伟诚是某炮兵团观察队队长。为掩护步兵突破长江天险,他率领一名观察兵,仅用两天时间便完成了江南6个目标的测量任务,准确计算测量出对岸敌军目标的具体方位。
1949年4月20日晚到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我们的炮火连续打了40分钟后,解放军就开始渡江了。”苏伟诚说,当时部队没有船,渡江时全靠老百姓的船。炮击任务完成后,苏伟诚所在的炮兵团也随即乘船渡江,进攻南京。
同年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攻下南京府后的第二天,苏伟诚与自己的“老伙计”榴弹炮,来了一个合影。“革命成功,榴弹炮有很大功劳。”苏伟诚所在的炮兵部队,先后参加了石家庄、临朐、南麻、济南、淮海、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
两次受命
义无反顾开赴朝鲜战场
当历史的刻度迈入了新中国,苏伟诚的戎马生涯依然在继续。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经过5大战役后,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为了给战场补充新生力量,中央军委决定派出营、团、师三级干部轮番赴朝参战。这时,苏伟诚随炮兵第8师47团赴朝作战。跟随他多年的榴弹炮和他一同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战场。
“由于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没有优势,敌人每一次战斗都以飞机、坦克作掩护,并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疯狂轰炸,我们的炮兵阵地常常遭到极其惨烈的轰炸,许多战友牺牲在炮兵营阵地上。”苏伟诚说,许多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他虽然作为幸存者于1953年春随部队回了国,但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年牺牲的战友们。
1953年,在部队领导的引荐和撮合下,苏伟诚与在炮兵支队当卫生员的林紫琴结为伉俪。新婚不久,苏伟诚再次受命开赴朝鲜战场。1956年11月,因战事停息,部队入朝后主要是训练,并帮助朝鲜重新建设,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两年后,朝鲜局势稳定,他才跟随志愿军司令部最后撤出朝鲜回国。1964年8月,苏伟诚和林紫琴转业回到惠州。
虽然已远离血与火的战场,享受了数十年平静的生活,但苏伟诚不会忘记战争的硝烟,他认为,自己应该把这一切告诉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后来人,这是他作为军人的一种责任。
来源: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