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肩关节康复治疗中,不少患者会因佩戴传统肩吊带出现束缚感强、单人穿戴困难等问题。
近日,一款3D打印的肘前臂托支具在深圳“2020深圳国际康复论坛”亮相。
该支具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燕铁斌教授团队历时3年研制,是目前国际首款3D打印的肩半脱位防治支具,在复位效果、操作便携性、舒适度上均优于传统肩吊带。
▲3D打印肘前臂托(左:展开;右:收起)
耗时3年,为肩关节康复造“新神器”
燕铁斌介绍,在为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传统肩吊带时患者常因肩关节自身重力的影响不能持续稳定复位,从而无法确保肩关节的完全复位,且会因束缚上臂、前臂而带来不适。传统肩吊带佩戴起来也比较繁琐,一个人无法完成。
▲传统肩吊带(左)和3D打印肘前臂托(中、右)
“以‘托举’固定,代替‘提拉’固定,稳定效果也许会更好,患者也能有更舒适的康复体验。”这样一个想法给燕铁斌教授团队带来了灵感,团队经过长达3年的设计和临床试验后,借助3D打印技术,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燕铁斌介绍,此款3D打印的肘前臂托,克服了传统的弊端。
设计力学上,改提拉为托举,改局部受力为分散受力,且穿戴方法更简单,松紧度患者可自己调,部分患者甚至还可以实现单手操作。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团队通过在x线影像下直观地观察佩戴前、佩戴上即刻和佩戴半小时后的表现,并准确测量肩峰到肱骨头中心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计算肩关节间隙。
统计学分析显示,3D打印肘前臂托不论在复位效果、操作便携性还是舒适度上均优于传统肩吊带。
▲最右图显示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佩戴传统肩吊带30分钟后脱位重新出现
▲最右图显示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佩戴3D打印肘前臂托30分钟后完全复位
“新神器”兼具3大功能,偏瘫及上肢瘫患者最适用
哪些人群可以通过这种新型肘前臂托支具获得更佳的康复效果呢?
燕铁斌指出,这款肘前臂托主要适用于因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脑肿瘤等导致的偏瘫及臂丛神经损伤导致的上肢瘫患者,且在疾病进程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以使用。
这类患者选择新型肘前臂托支具可以实现以下三种功能:
早期保护肩关节,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
对已经发生半脱位的肩关节给予保护防止进一步加重,并促进关节复位;
通过对肩关节的稳定支撑,为其他治疗提供正常的关节结构基础。
燕铁斌提醒,上肢骨折未固定、腰部近期做过手术、明显腰痛、不能坐起的患者及孕妇、婴幼儿不适合佩戴这一新型的肘前臂托支具。
目前,这款肘前臂托支具仍处于个体化生产阶段,批量生产后,将成为部分肩关节患者的优质选择。
记者|薛平世
编辑|任君飞 责编|张秀丽
通讯员 | 黄睿 张阳 李敏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