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
漫威电影《黑豹》主演“黑豹”扮演者
查德维克·博斯曼因结肠癌去世,
年仅43岁。
近日,
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因为身体的原因辞去了首相职位,
他所患的溃疡性结肠炎
属于一种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据悉,随着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老龄化的加剧,胃肠道癌症(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胃癌已经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二位,结直肠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三位。
早期胃肠道癌症症状不明显,等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发展成了中晚期,这时候绝大部分病人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因此,对于胃肠道癌症,要注重早发现早治疗。
01
珠海母子患者因发现时间不同
最终治疗效果不同
珠海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渝萍介绍,多年前,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了一名65岁珠海女性患者陈姨(化名),陈姨因便血一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癌,腹部CT提示肝脏多发转移。
↑陈渝萍医生在查房。
外科医师评估后,表示陈姨已经处于癌症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半年后陈姨因结肠癌离世。
陈姨的儿子在得知其母亲情况后,在自己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主动到市人民医院完善肠镜检查,肠镜结果提示升结肠见一直径约20mm息肉,医生给予内镜下切除。
术后病理提示,陈姨的儿子患的是早期癌变,今年复查肠镜未见复发,目前恢复良好,已经达到治愈。
“由此可见,早发现胃肠息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肿瘤的发生和进展。”陈渝萍介绍。
02
胃肠镜
能检查出早期癌前病变
陈渝萍表示,近年来,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接受胃肠镜检查。相当一部分人在检查后发现自己得了胃肠息肉。
↑珠海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医生们在做检查。
“而胃肠息肉恰恰就是胃肠道癌症的早期癌前病变。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胃肠息肉都会癌变,但它的确是导致胃肠道癌症的一个主要因素。”她表示,因此,早期发现胃肠息肉并进行切除是预防胃肠道癌症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目前,胃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最准确、最实惠的手段。
知多D
1、什么是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胃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胃肠息肉。
按病理可分为:
①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②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2、引起胃肠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目前为止,胃肠息肉的病因不清。此病可能是家族性、遗传性、长期炎症刺激、其他环境及饮食等相关因素共同引起。
3、胃肠息肉可能会引起哪些症状?
胃肠息肉多数无症状,往往是在内镜检查偶尔被发现。较大的息肉可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如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带血、粘液血便等,但多因症状轻微和不典型而常常被人忽视。鉴于胃肠息肉症状不明显,因此胃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息肉最准确、最实惠的手段。
4、胃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目前,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肠息肉的主要手段,它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它包括:①金属钛夹钳除术 ②圈套器圈除术 ③内镜粘膜切除术(EMR) 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⑤如内镜下病检提示息肉恶变,则根据癌变的范围,选择局部肠壁、肠段切除手术、结肠癌根治术等。
切完息肉要定期复查!
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因此要定期复查,一般需1-2年复查1次,若阴性者可间隔2-3年再复查;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的腺瘤性息肉,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3-6个月内复查,如无残留则1年内再复查,如有残留建议手术治疗或进一步内镜下处理。其他非肿瘤性息肉一般可于1-2年后再复查,若阴性者可间隔3-5年复查。多发性息肉一般要求1年内复查,主要是防止息肉遗漏。
5、哪类人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
专家建议,对于一般人群来说,40岁开始首次进行胃肠镜筛查。如果是高危人群,例如有胃肠道癌症家族史,有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带血、粘液血便等症状,则需要提早进行胃肠镜筛查。
身体健康,
千万不要忽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