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建院75周年,随着“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征集推文《看哭!每一组都是深圳人的独家记忆,你看你有几分像从前?》发布,许多深圳人纷纷从记忆池中打捞起自己和“留医部”的珍贵回忆。
“我和留医部的故事” 系列报道陆续出炉。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讲述留医部最初的模样,以及他们所亲历和见证的各种故事。
往期回顾:
● 近40年,“留医部”与三代人的情谊:一种信赖,一种延续
● 邱晨:扎根深圳的第29个年头,还记得第一次来到“留医部”......
● “以前没有救护车,一听到拖拉机驶近就知道来病人了”
● 郭富城曾到深医慰问患者?回首过往岁月,这些故事太动人!
我和留医部的故事
01
钟山,从1985年5月自海南调入留医部,直到1998年7月以院长助理、第一门诊部主任的身份调离,13年的留医部岁月,仍然清晰地印刻在钟山的脑海之中。
深圳第一例使用静脉溶栓治疗
抢救心梗的成功案例
1985年,26岁的钟山从家乡海南岛调来深圳时,深圳经济特区初创不久,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十分落后。钟山回忆说,那时候深圳全市只有一台CT机。然而这个CT诊断中心,还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和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资建的,所有权并不属于留医部。
那个年代的深圳,唯独不缺的是创业的激情和热血。医护人员钻研业务,救死扶伤的热忱,从不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懈怠。
在市人民医院办公室工作时的钟山
“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疗法,是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新兴疗法”,钟山回忆说,这种技术当时国内只有一些大城市的大医院引进。他所在的ICU病区接触心梗患者较多,对这项新技术进行了尝试。
1990年7月的一个晚上,钟山正在ICU值班。一位急性大面积心梗病人被送来抢救。钟山立即通知主任,主任闻讯赶来,观察病情后决定使用溶栓疗法。
钟山说:“需要使用96万单位尿激酶,一万单位就是一瓶,96万单位,96瓶。空气在那一刻似乎凝固了,只听到药瓶一个接一个打开的声音。10多分钟过去,96瓶尿激酶才全部打开,仿佛比10多个小时还漫长。”
尿激酶静脉注射,立竿见影。钟山回忆说,患者的ST段抬高明显下降,那一次抢救不仅是从死亡线上抢救回了一条生命,更重要的是,这是深圳第一例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抢救心梗的成功案例,为深圳医疗填补了空白,为深圳急性心梗患者增添了生的希望。
为保医院安全,上书市领导获批示
在担任市人民医院办公室副主任的那段时间,钟山另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与“医闹”作斗争。不过,那时候的“医闹”与后来的“医闹”不同,几乎与医患纠纷没有关系,而是更多地与深圳当时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1995年5月23日凌晨的一幕,让钟山和同事们忍无可忍。当天凌晨一点,两伙人打架斗殴,双方都有人受伤,分别乘车来到市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下车之后继续打作一团。医院保安上前制止,也被殴打,5人被打伤,其中2人被大刀砍伤,一人手指肌腱断裂。闹剧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在洪湖派出所领导和民警的干预下事态才得到平息。
5月27日,一篇题为“不法歹徒在医院内打斗闹事,医护人员要求严惩肇事凶手”的稿件,发表在深圳特区报第14版头条位置,署名“深圳市人民医院”,而作者正是时任医院办公室副主任钟山。稿件直言不讳地指出,“此类事件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对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和损害”,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严肃处理。这篇稿件获得了1995年度深圳新闻奖三等奖。
02
杨松,2006年从黑龙江来到深圳,先是在北大、港科大医学中心工作,2007年初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担任院长。
也许是留医部史上最“老”的新员工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我同时接到了两份通知”,66岁的杨松云淡风轻地说,那天他要面对的也许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
当了16年处级干部,终于有机会被提拔为副厅长,去党校培训的通知已经下来了。与此同时,深圳市人事局的商调函也来了,职位是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医学中心科教部部长。
当然,杨松的选择是后者。否则,他后来就不会成为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并在这个位置上光荣退休。
闯深圳,一般被认为是年轻人的事。52岁的杨松这个举动在很多人眼里无异于“老夫聊发少年狂”,好心的朋友劝他别“玩火”。
时隔14年,杨松接受采访时对自己当年的选择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仅正确,而且幸运。”
“在留医部的历史上,我可能是入院年龄最‘老’的员工”,杨松自我调侃地说。今天,他已退休6年,“回想自己44年的工作履历,其中有将近8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这是很值得珍惜的8年”,杨松说。
之所以格外“值得珍惜”,是因为这8年正是深圳市人民医院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8年。
“老”医院,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深圳市人民医院是深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老大哥”,到2007年杨松担任院长时,已经走过了61年沧桑岁月。“江湖地位”固然显赫,但已经有些步履蹒跚。
杨松曾经用“老态龙钟、虚弱不堪”来形容他刚接手时的市人民医院:医院的建筑有35年“高龄”,房屋老旧、破损严重。医疗设备老化,被厂家作为“经久耐用”的典型。在这种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难度很大。
“公立医院要维护公益性,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杨松说道,值得欣慰的是,他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的时候,恰好是深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民生福利,大手笔投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
杨松上任前夕,占地面积2.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5万平方米的外科大楼在留医部院内开工建设。大楼2009年封顶,2011年竣工,2012年投入使用。外科大楼的启用,使得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病床数从1100张增长到2100张,几乎翻了一番。医院的手术间也从16间增加到31间。介入科、胃肠外科、胸外科、妇科等重点科室的规模扩大一倍以上。
深圳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的土建、医疗设备及开办费用总计12亿元,全部由深圳市政府投资。杨松坦言,深圳市政府这样大力度投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大在当时国内各大城市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外科大楼是我的前任院长任上争取来的,在我的手上完成;内科大楼是在我的任上争取来的,在我的后一任院长手中完成”,杨松说道,退休之后的几年,他在外科大楼一间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内科大楼的工地,看着大楼奠基、施工,一天天地长高,直到竣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一样。
杨松说,作为一任院长,最重要的是传承。医院的建设要传承,留医部的精神更要传承。“我们都是外地人,来了都是深圳人”,杨松说,留医部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代表着这块土地的仁心仁术、人文精神,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老”医院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03
张铮,2007年由暨南大学分配至留医部实习,毕业之后正式入职,至今已有13个年头。用张铮的话说,从事口腔是自然而然没有悬念的。
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口腔医生
1996年,深圳市人民医院与华西医科大学的合作期期满,口腔科主任一直空缺,恰巧张铮的父亲张国志结束了香港大学牙学院的访问,经深回汉,经同学的极力推荐与当时留医部的院长见面,不足半小时,就受到了院长的诚意邀请希望他能来深出任口腔科主任一职。
张铮表示,父亲当时已是口腔医院最年轻的主任,也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知名教授,留在武汉前景光明顺畅,而当时的留医部口腔科在国内并无名气,一切可谓重新开始。
“他选择来深圳发展,在深圳重新成立科室,我认为深圳的拓荒牛精神打动了他,他和深圳一样,有一颗敢于挑战的心。”
初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时的张国志
张铮也在那一年离开了湖北老家,与家人开始了在深圳的生活。当时她在留医部附近的深圳中学就读,经常会在放学后到医院等父母下班,她回忆说,当时的口腔科比现在的规模实在是小太多了。
“我父母刚来的时候这栋楼还是行政楼,当时的口腔科就在旁边那栋急诊楼的三楼,而且只有半层楼属于口腔科。20年间,口腔科从半层到整层,再到现在的独栋口腔医学中心,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力量都不可同日而语。”
“我的临床梦想,从留医部开始的。”
张铮现在主要从事的是口腔正畸。谈到与留医部的故事,张铮感慨道,“我的临床梦想,就是从留医部开始的。”
张铮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实习时
回想起看第一位病人时的情景,张铮满脸笑容地说,刚开始接触病人的时候很紧张,作为新手医生总怕被病人嫌弃。“但总得跨出这一步,而经过几次问诊,熟悉了诊疗过程之后,就会变得顺利许多,也会拾起那份自信。”张铮坦言,只要突破自己内心的障碍,得到病人的信任,新手医生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张铮也记得当时那位病人非常配合,明知她是实习医生,依然表达了肯定和感谢,让她十分感动。“我觉得那位病人很宽容,他没有质疑我而是选择相信我,也让我明白只有彼此信任,作为医生的我们才能成长,才能给未来的市民更好的医疗保障。”
2013年张铮代表医院参加深圳市卫生系统演讲比赛
留医部对于张铮来说亲切而熟悉。
她打趣道,“说这是我家一点不矫情,身边的同事有的是看着我长大的前辈,有些是跟我一块长大的同学,甚至有几个是从中学开始到研究生一直是同校。”而作为教学医院,入职后的张铮也要承担教学任务,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工作。“之前有些学生读完研究生回来,现在也成了我同事。所以从长辈到同事再到新来的医生,太多我熟悉的医生,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04
李迎春(左一)
李迎春,上世纪90年代,李迎春进入深圳市人民医院负责党务和文化建设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她说:“什么是留医部精神?在我看来,留医部精神就是敢为人先、勇争第一。”
夫妻二人请战参与抗击“非典”一线
2003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了深圳市第一例“非典”病人。时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的李迎春,永远忘不了“非典”时期的那些感人事迹。“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完美诠释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如何抗击‘非典’。”
2003年,李迎春(右一)与时任领导下科室
“这是我们的请战书。”李迎春永远忘不了这句话。蒋科威和妻子吴迪双双拿着请战书,敲开了李迎春的办公室,表示夫妻二人请战参与抗击“非典”的一线。
“当时两个人拿着请战书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都吓了一跳。”李迎春表示,面对未知的危险,医护人员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冲到一线,这在他们夫妇二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2003年4月26日,市人民医院各科室相继集体请战,348名医护人员联名向院方递上请战书。
“什么是留医部精神?在我看来,留医部精神就是敢为人先、勇争第一。”李迎春表示,勇代表着勇敢,要勇敢地用智慧去创新开拓,市人民医院发展到现在,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的付出。
留医部的名片故事
说到留医部的名片,李迎春回忆起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市人民医院向全国招收第一批博士生,这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前来就业。“当时有一位医生想要来考察一下医院,就在车上向别人打听市人民医院好不好,结果大家都说不好,深圳最好的医院是留医部。”李迎春笑笑说,留医部在深圳老一辈人眼里就是深圳市的名片,留医部的建设和发展也成为了许多深圳市民的回忆。
2006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了16年的李迎春正式退休。“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充满干劲儿。到了这个年龄退休,是社会对我的关爱;但是选择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李迎春说。
2004年,李迎春(左一)前往韩国参与交流学习
退休十几年来,李迎春和市人民医院一大批老党员、老专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继续发光发热,积极践行着“留医部精神”,以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集体的每个人,并在其中不断挖掘、实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这句话常常挂在李迎春的嘴边。入党三十四年,她一直牢记初心,一如既往地坚守情怀,燃烧理想。
对了!
你和留医部有没有发生过什么
难忘又深刻的故事呢?
深圳市人民医院联合晶报
发起“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征集
无论是故事
还是与留医部相关的老照片、老物件
这里都有可以展现的舞台
来源 | 深圳市人民医院、晶报APP
运营服务 | 晶报社
本微信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