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热映后,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成为热门参观地点。而我们广东也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之一,铭记抗战历史、缅怀抗日英烈,广东人身边就有不少值得去“打卡”的地方。
(点击查看大图)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公布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广东有2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入选,分别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2014年8月和2015年8月,国务院分别公布第一批80处、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广东第一批入围2处,第二批入围3处。目前,广东共有7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南方党建智库梳理制作广东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红色地图,与您一起走读广东抗战史。
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广东“铁军”名扬淞沪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水荫路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广东籍将领谢晋元带领中国军队“八百壮士”保卫上海四行仓库的英勇故事。在淞沪会战前5年,另一支以广东籍将士为主的“铁军”,也曾在第一次淞沪抗战中震惊中外。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是抗战时期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被誉为“铁军”。1932年1月28日,日寇悍然出兵进犯上海闸北。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都是广东人,他们率全军将士奋战抗击敌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 • 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项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位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就是为纪念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 • 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的,共有1983位先烈长眠于此。目前,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第一批入围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东江纵队纪念馆——孤悬敌后的抗日指挥中心
东江纵队纪念馆
地址: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景区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抗战期间,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1943年12月2日,东江纵队成立,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随着东江纵队不断发展壮大,1945年5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机关和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后勤机关先后进入罗浮山,司令部设在朱明洞冲虚古观,政治部设在白鹤古观。东江纵队抵达罗浮山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罗浮山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抗战中,东江纵队先后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牵制了日军两个半旅团的兵力。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广东共有三座“东江纵队纪念馆”,分别在深圳、惠州、东莞。位于惠州罗浮山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展示了500多幅真实的历史照片,陈列了98件文物。其中,一台重约一千斤的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被誉为“镇馆之宝”。2014年8月,东江纵队纪念馆入围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三灶“万人坟”——无声诉说日军侵华罪证
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
地址: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
1937年8月9日,日军侵占中山。1938年2月16日,日军占领七区三灶岛(现属珠海市),随后在岛的南部修建飞机场,把三灶作为侵略华南的桥头堡。
三灶飞机场工事建成后,凶残的侵略者把从朝鲜以及中国台湾、东北和当地万山、横琴等地抓来的3000民工全部杀害。不甘屈辱的三灶人民拿起武器与日军抗争,日军当即在三灶施行“焦土政策”。1938年农历三月12日—14日,日军洗劫鱼弄村、上表、邓家湾等36座村庄和164艘渔船,在全岛施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短短三天内,岛上北部村落被焚为焦土,尸横遍野,惨绝人寰。在沦陷八年中,日军杀害三灶同胞2891人,饿死3500人。
抗战胜利后,三灶人民将死难同胞尸骨搜集埋葬。1948年,华侨捐款在上茅田村建了“万人坟”。1979年,当地华侨捐资,将坟迁至对面竹沥山新址,修建了“三灶岛三 • 一三死难同胞纪念碑”,这是广东省内罕见的日军侵华罪行遗址。据中山县志记载,1934年中山的人口为116.8万人,1943年为74.47万人,锐减36.24%。
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包括:万人坟、千人坟、侵华日军慰安所等遗址。2013年5月入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名单,2015年8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西海大捷——堪称珠三角版“地道战”
西海抗日烈士陵园
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西海村
1938年10月,广州及南海、番禺、顺德等县相继被日军侵占。各县中共组织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1940年11月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进驻顺德西海,使西海成为中共领导的珠江三角洲抗日部队的重要基地。游击队员根据珠三角河道纵横、水陆交通方便等特点,运用夜袭、麻雀战、伏击战、爆破战等灵活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
1941年10月17日,恼羞成怒的日伪军2000余人围攻西海,他们自恃兵多势众,武器优良,满以为不用费多大气力就可以把守卫西海的抗日部队消灭,没料到西海军民齐心协力,早就作好了抗击的准备。
西海地区蔗林、蕉林、稻田、鱼塘星罗棋布,到处是天然的“青纱帐”,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日伪军闯进西海地区的边缘后,在复杂的地形中运动困难。广游二支队的指战员和民兵分散成若干小分队,时而埋伏在堤围、鱼塘、稻田处,时而又钻进蔗林、蕉林里,到处是喊杀声、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把日伪军打得昏头转向。
经过一天的激战,日伪军大部非死即伤或落水被溺毙。抗日游击队以不足300人的劣势兵力,歼灭日伪军1个团,击溃2个团和1个护沙总队。这一仗是珠江三角洲敌后抗战以来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誉为“西海大捷”,相当于珠三角版“地道战”,至今仍在顺德地区广为流传。
1952年,为纪念在“西海大捷”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顺德县人民政府在北滘镇西海村建立抗日烈士陵园,主要建筑包括纪念碑、烈士墓、革命文物陈列馆、接待室等。2015年8月,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大王岭村——保存抗战时期的历史风貌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地址: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
1940年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根据中共前线东江特委的指示,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该旧址是东江纵队主要领导人指挥东宝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机关所在地,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抗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当时,东江敌后游击斗争形势较为恶劣,而随着游击队伍的迅速发展,也要求加强部队指战员的素质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大队在大王岭村举办了短期军事训练班,学习军事常识和游击战术。经过培训,学员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第三大队在军事斗争方面也取得了百花洞战斗,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等一系列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华南地区及全国的抗日战争。
目前,大岭山至今仍保留着抗战时期的历史风貌,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完整的抗日旧址,共包括9处文物点: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6处位于大王岭村;医务所、中山书院、连平联乡办事处3处分别位于瓮窑村、油古岭村和连平髻岭村。旧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05年9月,紧邻大王岭村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落成开馆,该馆分为七个展厅,共展出东纵革命文物200余件,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跨越粤港抢救文脉精英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地址: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
1941年12月,日军攻陷香港。当时,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梁漱溟等在内的数百名知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尚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处境十分危险。根据中央指示,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指示当时正在香港的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让他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文化名人解救出来。
如今的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村,是这些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从香港脱险后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1942年1月9日,茅盾、叶以群、戈宝权等,打扮成“难民”,由游击队的交通员引领,从香港辗转来到白石龙村。邹韬奋、胡绳、廖沫沙、于伶等人也先后平安到达。1月11日,又有几十名文化名人在游击队的武工队护送下,顺利通过日军的封锁线抵达白石龙。此后的100余天,千余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家眷、国际友人,在抗日游击战士的护送下从香港成功脱险,无一人被捕。
当时绝大多数的左翼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都是通过陆上交通线转移的,白石龙村是他们从香港脱险后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这些文化名人,有的在白石龙村只呆了十几天,有的呆了一个多月。但是,惊心动魄的营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大营救,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2005年,深圳市龙华区文化部门以营救现场建筑物为主体,多方征集当年的实物材料,建成“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珠江纵队司令部——五桂山中的抗日摇篮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地址: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南桥村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南桥村,原为古氏宗祠,由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
1941年,中山全境沦陷。自中山沦陷至日本投降,时逾五年,日军一直驻扎中山县境内,并在沦陷区扶植伪维持会和伪政权。日军、伪军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加之汉奸土匪横行,中山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五桂山地区南桥村内有一个叫槟榔山的自然村,青山环抱,人烟稀少。村中水泥路旁,有一座古氏祠堂。当日军铁蹄踏进中国时,祠堂成为中共武装力量的摇篮。1944年—1945年,这里迎来了中山抗日武装力量——中区纵队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
1944年10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和省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有珠江地区指挥部、粤中、西江、珠江二个特委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筹备成立珠江纵队。1945年1月15日,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并以此作为司令部的办公地点及举行各种会议的会址。
在党的领导下,英勇的中山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他们不仅在家乡革命斗争,还辗转前往全国各地战斗,成为中山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期间,古氏宗祠仍为中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2008年入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查看大图)
广东红色资源璨若星河,
南方党建智库与您一起走读。
广东的红色资源有哪些,
身边的红色故事知多少?
广东红色地图将持续为您更新。
专题策划丨林若川
设计制图丨叶国屏
本文责编丨林若川
统筹丨王宏旺 李焱鑫
编辑丨莫群 林琳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