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佛山的石门中学,竟然是由里水人创办的?|大话里水④

梦里水乡
+ 订阅

梦里水乡,有住写唔完的历史,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乡野趣闻、威水过往,都值得我们一一细数。“大话里水”是梦里水乡公众号的全新栏目,里水君邀你一起用文字、图片和声音记录乡愁。

8月31日,南海双语实验学校正式启用!南海双语实验学校是由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两级投资9.4亿元联手打造,还共享“石门教育共同体”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由石门中学副校长李根新兼任校长,管理团队成员则是由石门集团各校的中坚骨干力量以及省内外名校名校长、名教师组成。可以说,位于里水的这所高端的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实验学校,与石门中学关系密切。

但你知不知道,威震佛山的石门中学,竟然和里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期大话里水,就和大家讲一下其中的故事~

里水有识之士创办石门中学

很难想象,现在作为“教育强区”的南海,在民国时期,竟然是教育“困难户”。1931年的时候,南海县只有一所乡村师范学校、一间初级中学。当时里水的有识之士,来自邓岗村的邓刚和来自麻奢村的陈凤江,就与黄詠雩、区芳浦、霍芝庭等人商量成立筹备委员会,在南海县当时的第二三九区创办一间中学。

陈凤江(左)和邓刚(右)

在1932年秋天,这几位有识之士,就在广州南海公会成立了筹备处,还成立了校董会,由陈凤江担任主席、邓刚任校董会副主席。学校的名字就以羊城八景之一“石门返照”之意来取校名,于是就有了现在石门中学的这个名称了。

现在的石门中学

据闻在建校之初,邓刚曾经四处奔跑筹办建校资金,因为新校舍尚未建成,所以就暂时借里水同声社学的地方,在1933年春天正式开课,里水同声社学(位于里水圩灰步街,现在沿江西路的盘古庙旁,是清朝时期著名的社学)亦因此成为了石门中学办学初期校址。讲起这位邓刚,他曾经做过孙中山警卫,还是陆军中将来的哦。

邓刚所写建校碑记仍在石门中学可寻

辗转办学,重回里水

历经两年时间,1935年,石门中学终于落成,从里水临时校址迁回校本部,学生免收学费,每学期需交2银元(半担谷)杂费,伙食费每月6银元,书簿自理。

当时的石门中学只有九间课室,其中清泉课室和善松课室就是由里水人张清泉和李善松各捐助2500元所建的。

善松课室(李善松先生捐助)

好景不长,到了1938年,广州沦陷,石门中学又一次将办学活动暂时迁移到里水,70多名师生退至里水显子岗孔氏宗祠,后来又退到麻奢,在象林寺落脚并坚持上课。由于战事,石门中学又相继辗转香港等地继续办学,直到1946年才回到南海落地生根。

多年来,里水也向石门中学输送了不少优秀学生!在石门中学读过书的里水学子,提起母校的时候,总会提起“四友图书馆”,皆因这个图书馆和里水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

四友图书馆,顾名思义,这个图书馆是由四人共同捐建而来的,分别是和顺孔村孔安道以他父亲墨缘,叔父仙洲的名义各捐了15000元、官窑群岗黄梓林捐10000元,他的六弟黄健之捐5000元。所以说,“四友”中,里水就有占了两个。这个图书馆现在已经成为石门中学校史室了。

四友图书馆

除了四友图书馆之外

曾经在石门中学就读的里水学子

你还有没有其他难忘的故事呢?

一起在下方评论区“讲古”啦喂!

“大话里水”是梦里水乡微广播的其中一个精华环节,微广播是逢周二、周四、周六、周日,每天早上8点、中午12点以及傍晚7点半播出,里水各村居公园、广场等地都能听到,想回听更多精彩内容,可以阅读原文,或通过微信菜单栏“梦里水乡微广播精华” ,进行回听。

资料来源:石门中学

音频:李洁莹

编辑:里水镇宣传文体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