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光明40人】杨金海:把公司当成家,书写老兵故事

深圳光明
+ 订阅

见“圳”时“光”40年,40年沧桑岁月

光明从农场变身科学城

在发展巨变的背后

是无数拓荒者、建设者、奋斗者的精彩故事

“点亮光明40人”系列报道

精选光明发展历程中

具有代表性的40位人物

以“点亮光明”为主题

通过他们背后的奋斗历程

讲述特区四十年中的光明故事

“来光明这么多年了,我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53岁的杨金海,在光明生活工作已26年。退役军人、公司高管、文学爱好者,是杨金海的“三重身份”。

“现在,光明成了我的家”

杨金海与光明的故事

得从1994年开始说起

当年

27岁的杨金海拿着退役士兵证

离开了家乡

乘坐大巴到了深圳公明

“一下车,放眼望去,都是土路”

那天晚上

杨金海在一个工地上凑合了一宿

“晚上是真热,身上又被蚊子咬了好多包

那个夜晚,我记得很清楚”

军人出身的杨金海,第一份工作是工厂的保安队队长。回忆起那段时光,杨金海记忆很深的,是在公明老街、集市的生活:“那个时候,合水口这里是最热闹的,吃的喝的,人很多。”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光明是别人的光明,自己早晚有一天要回去,这不是自己的家。现在我站在我当年下车的那条路上,看着松柏路、南广高速、新修好的地铁站,发现我对这里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杨金海说,“26年了,这里成了我的家,甚至比故乡都要亲切。”

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

光明区有着近400家台资企业

且大多分布在公明、马田两个街道

杨金海所任职的

昶旭电子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就是其中一家

作为公司元老

杨金海给自己的定位是

公司的“大管家”和“勤务兵”

“2008年对我们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下,企业产品出口锐减,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杨金海尝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新研究生产工艺和排程,拟定提升生产绩效改革方案,实施计件生产。

“我跟大家一起下车间,坐流水线,体会他们的不易,也给大家打气。”新方案实施之后,公司率先从粗加工型低附加值企业,转为中高附价值低碳产品企业。公司绩效提升了,员工收入提高了,人心也稳了。

早年

杨金海除了负责员工招聘、培训

绩效考核之外

还负责安全生产

劳资关系、企业文化等工作

他还给公司写厂歌

组织员工生日会

过年操办留守员工年夜饭等

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

杨金海坚持每天、每周、每月例行检查,多年来,工厂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2020年7月,昶旭电子制品(深圳)有限公司荣膺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现在,该公司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发明等专利20余项。

“潇洒透顶”的文学爱好者

杨金海在一首诗里写道

“我的光环并不重要

可我那奔放的灵魂

已经潇洒透顶 ”

业余时间

文学创作和公益活动是他的爱好

作为光明区作家协会理事

杨金海在多个媒体上发表过很多文章

他的创作体裁以诗歌为主

多是关于军旅生活和日常小事

作为一名退役老兵,他还活跃在退役军人这个小圈子里。在区里举办的“老兵讲故事”活动中,他把自己的军旅故事,讲给公明李松蓢学校、光明区高级中学、光明尔雅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

2019年

杨金海被评为“光明区最美退役军人”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

杨金海从柜子里拿出一本书

名叫《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

他说,“这是我们作家协会的同仁出的书,里面讲了很多光明的老故事,我很喜欢,闲来无事就会翻一翻。特区40周年了,我也把它分享给你们这代年轻人,有助于你们讲好光明故事。”

内容来源 |宝安日报 绿色光明网

编辑 |李可

校审 |赖飞扬 陈圆圆 洪俊佳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