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南海大沥
+ 订阅

今天,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

75年来,我们不曾忘记

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在大沥,有珍藏七十多年的公约

在大沥革命历史展览厅里,珍藏着一份由珠江纵队政治部印发的《拥政爱民公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抗。1938年10日,广州沦陷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全力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其时,工人运动的杰出战士林锵云任中共南(海)顺(德)工委委员,在珠江三角洲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翌年2月,他在敌后组建了顺德抗日游击队,吹响了珠江三角洲武装抗日游击战的号角。

林锵云

几年间,这支小部队从十多人、几支破枪开始,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开展了番禺大石攻击战、沙湾保卫战、顺德西海大捷、林头战役等。1944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政治委员梁嘉、副司令员谢斌、参谋长周伯明、政治部主任刘向东。

1945年1月15日,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司令员林锵云和政治委员梁嘉等联名发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宣言》、《珠江纵队司令部布告》、《拥政爱民公约》等。

没错,就是这份珍藏在大沥革命历史展览厅里的《拥政爱民公约》↓

在党的领导下,林锵云任司令员的珠江纵队,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由十多人发展到近3000人,成为岭南敌后抗日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坚持七年敌后抗日战争,作战200多次,歼敌3300多人。

在大沥,产生了一批英勇革命先烈

在大沥,从来都不乏英雄的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沥人民万众一心,合力抗敌。

1937年9月26日,白沙村遭日机轰炸,死伤30多人。同年,日机曾在大沙村、泌冲、沙溪、黄竹岐等地投毒。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并侵占芳村、花地、葵蓬、裕安围一带村庄。次日,爱国人士吴勤带着19名爱国青年在凤溪、南丫、步滘和裕安围一带,组织起一支56人的抗日义勇队。11月,该队改编为广州抗日游击队二队,并开展抵抗日本侵略军斗争。

哪怕有一丝机会,就要奋力打击敌人。1939年4月30日,潜伏在东漖的游击队梁开部队趁驻守盐步的日军抽调前线、只留少数兵力及伪军约百人驻守之机,调集200余游击队员于当晚11时在滂沱大雨之中包围盐步圩,先击毙日哨兵8人,又组织敢死队20余人从圩北面突袭敌驻地九图会馆,外围团队亦乘势冲入,日军溃乱,向詹村(今属大沥)方向窜逃,游击队将九图会馆及在水藤的盐步纸厂两个日军驻地纵火焚毁,这场战役歼灭日、伪军30余人。

国难当头,一大批大沥人挺身而出,冲在抗日最前线,涌现出了以陈顺南等人为代表的的抗日英烈。《南海市黄岐街道志》还记载有何高、郭雨佳等4人,皆为抗日捐躯。

陈顺南(?-1938):东秀官田村人,原侨居荷兰,荷兰大学毕业。抗日战争期间毅然回国,参加空军,任空军少校分队长,历大小战,屡挫敌锋,1938年6月16日,与日机交战于粤北,先击落敌机,终以敌众我寡,被敌机击落于琶江口。

梁端寅(1897-1979):黄岐人,抗日战争时期猴子洞一役,大败日军于黄旗山下,取得粤北大捷。

周志雄(1895-1947),1938年组织广州抗日游击队第六支队,被任命为队长,先后在官窑白沙桥佛山、官窑三江等地与日军激战多次,被日军悬赏大洋5000元通缉。广游六支队解散后流落清远,1943年与人往花县赤坭俘虏日军上等兵野洋新太郎。

杜福(1923-1944):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翌年10月南海沦陷。年仅15岁的杜福,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去澳门谋生,于1939年离开澳门,投身伟大抗日救国斗争。

1944年夏,侵入华南的日军北上、西进,广东面临全面沦陷的危险,中共北江特委于11月抽调一批地下党员到珠江纵队学习军事,准备以后回北江开展武装斗争,杜福就是成员之一,被分配到南三队(1945年1月改称为“独立第三大队”)。

1945年8月下旬,独立第三大队挺进粤北。杜福虽患痢疾仍坚持随部队北上,行至曲江县小坑区与前来堵截的国民党军队相遇,战斗过程中,杜福不顾个人安危,登上岗顶架起机枪向敌人还击,掩护部队撤退,就在完成任务准备撤出战斗时,不幸被敌军子弹击中头部,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22岁。

莫忘苦难!大沥人曾日行百里,只为养活自己

1938年,广州沦陷,邻近广州的平地乡(包括现在的平地社区与联安社区)迅速被殃及,由于当时日军禁止私藏火药,平地乡的一批爆竹厂被关停,一众工作失业,因为战乱而高企的粮食价格,使得当地人连吃饭都成问题,据《平地村志》,当时饿死的足有400人。

与粮食价格高企相反,临近广州的盐步易于买到日常用品,而日用品却因为日军管制等原因,正正是外地所短缺的。实在没办法,盐步人只好往一些粮食价格低,日用品价格高的地区走,贩卖完日用品后,再在当地买粮食,如此养活自己。

三水芦苞是当时为数不多仍受到中国军队保护的城镇,且属于粮食价格较低、日用品短缺的城镇。平地人只好不远万里从大沥平地徒步至三水芦苞,一走就走一天。

“不走(芦苞)的话饭都没得吃啊!”有亲身经历的老人感叹道,“天未光就从家出发,到了大沥(现沥兴社区一带为旧时的大沥圩)天才亮,一路走,入黑才到芦苞。一周得走上三次,才能勉强有饭吃。”老人回忆,当时只能靠肩挑,再加上来回120公里的路程,能换回来的粮食物资,所获的利润终究绵薄。

用现代导航软件选择从平地走至芦苞显示需要10多个小时

有人据一位已故老人的口述,整理出当时“走芦苞”的线路,途中经过大沥、松岗、联表、潭村、官窑、三水乐平、鸡啼布、牛栏岗等地,然后就到芦苞。放在今天,如果开车走类似的线路,不用两小时,而当时的平地乡民却花了足足一天。

75年前的今天

值得永远铭记

为这一天

中国军民浴血奋战14年

如今,山河无恙

幸福安康

来源:《盐步街道志》《黄岐街道志》《话说白沙》、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