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中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顽强抵抗,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篇章。
中共中山县委员会成立
组织领导抗战工作
1937年8月,中共中山县委员会成立,地点设在石岐民生北路256号的太原第。县委成立后,积极在群众中宣传抗日,组织中山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坚决抵抗日军的进犯。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山话剧协会,石岐小学教师战时服务团,各区和乡的抗敌后援会、战时服务队、大刀队、自卫队、救护队等群众组织纷纷成立,通过游行、演讲、演街头剧、出壁报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支援前线官兵的抗战。
抗战初期的中共中山县委机关旧址——太原第,摄于2006年7月27,拍摄者:彭天亮(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山县第二妇女救亡工作团募捐队合影,摄于1937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学生抗日力量——中中别动队
1938年春,中山县立中学参与话剧活动的同学们成立了中山县立中学学生别动队(简称“中中别动队”),队员们大多是华侨子弟,也有一些是学校运动员,大多数人自己准备了简单的武器。很快,中中别动队加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改名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中别动队”,成为一支重要的学生抗日力量。
《别动队》——
中共中山县委的抗日宣传刊物
1938年8月,中共中山县委创办了机关刊物《别动队》,每半个月出版一期,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共同抗日。《别动队》的油印室就位于石岐区何屋巷2号。
中山县第四区民众剧社社员宣传抗日演出前合影,
摄于1937年(中山市档案馆藏)
建立队伍,开展武装斗争
1938年11月中旬,中共中山县委召开全县第一次武装工作会议,分析了中山的抗战形势后,决定在中山建立自己的部队,开展武装斗争,同时继续积极发动爱国人士和广大群众参与抗日。1939年4月,全县第二次武装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发展三种由党领导的武装。1938至1939年,县委先后举办了多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和党员训练班,培养了一批为中山抗战以至粤中、粤北敌后游击战争做出重要贡献的党员。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逐步壮大。
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8年10月,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以中山县立第七小学校长、群众代表的身份主动与国民党的中山县县长张惠长联系,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月后的12月9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在县立第七小学举行成立大会,张惠长任总队长,孙康任副总队长。当时有2000多名青年群众参加,之后队伍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这是全县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抗日团体,在横门保卫战等几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12月9日成立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旧址,当时为中山县立第七小学,后为西桠村小学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开展抗战宣传
1939年1月,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即县妇协)在石岐成立,由时任县长张惠长的妻子薛锦回任会长,实际工作还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1939年春,中共中山县委和县妇协举办了青年、妇女干部培训班,每期30人。一批批青年和妇女运动的骨干在培训班中成长起来,学习文化知识,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中山县第二妇女第四区崖口抗日救亡团员的合影,摄于1937年(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山县第二妇女抗日救亡工作团员日夜赶制棉衣支援前线,摄于1938年(中山市档案馆藏)
捍卫中山门户的横门保卫战
横门是中山的海上门户,横门水道则是中山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距离县城石岐还不到25公里。1939年7月24日、9月7日,日军两次在飞机、舰炮的掩护下,进犯横门。情况危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共中山县委孙康等带领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与时任中山县县长张惠长亲自督战的中山县守备总队在前线并肩作战。中国军民不畏敌强,反复冲杀,以血肉之躯与装备精良、气焰嚣张的日军殊死抗争。在国共两党的通力合作下,中山军民取得了两次横门保卫战的胜利,给进犯的日军以痛击。
中山人民抵御日军初次进犯中山时的横门碉堡
(中山市档案馆藏)
重燃抗日烽火的“夜袭阜墟”一役
中山沦陷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山的抗日活动陷入低潮,原中山守备总队改编而成的“国民政府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以下简称“挺三”)远遁鹤山。为扭转整个形势,共产党领导的中山抗日游击队决定给日伪军一个狠狠的打击。1940年5月,经过周密的侦察和安排部署,谢立全率游击大队100余人,秘密潜抵阜墟与九区的杨日韶中队会合,准备进击刚刚占据阜墟的伪军何国光部。由于涉水潜入时被敌人发现,战斗被迫提前打响。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黎明,最终伪军被击溃,游击队取得战役的胜利。阜墟一役在政治上影响很大,它把摇摆的“挺三”从投降的边缘拉了回来,稳定了其抗日情绪。战后,“挺三”迅速回防中山九区,曾一度低沉的抗日烽火,又在中山燃烧起来。
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中山本部县委的抗战部署
1940年6月,广东省委决定将南海、番禺、顺德、中山等县的党组织合并,建立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简称“中心县委”,同时撤销中共中山县委,将中山县的党组织划分为中山本部和中山三九区两个部分进行活动,本部县委成立后召开敌后工作会议,提出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力反共的时候,中山敌后斗争的四项任务,坚定大家对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准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建立了!
1941年年底,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作出“发展中山,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决定。1942年1月,中心县委派罗章有、黄智带领一支18人的先遣队,进入合水口、石门一带了解民情和敌情,为开辟抗日根据地打前哨。2月,欧初等带领第二主力中队六七十人进驻五桂山。3月,卫国尧带领第一主力中队40多人进驻五桂山。三支部队一共120多人,分别驻扎在白企、贝头里、长江、石门等村。在地方党组织的努力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建立了。
中山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区示意图,拍摄者:刘士东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及其建立的“白鸽队”
1942年5月,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将五桂山欧初和卫国尧带领的两支主力中队整编,成立中山抗日游击大队,下辖2个中队,共120多人。队伍成立后,先后开展了多次战斗,保卫着五桂山,保卫着中山。1943年夏天,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在五桂山建立了交通总站,代号“白鸽队”,负责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的传送信件、报纸、刊物、枪支、弹药、衣物和护送来往干部、为武装人员带路、安排来往人员的食宿和安全等任务。
取得多次反“围剿”斗争胜利
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后,积极进行军事训练,先后组织了一系列重要的战斗,如夜袭下栅(1942年4月)、夜袭阜墟(1942年5月)、活捉“飞天鸭”(1943年5月)。通过这些战斗,游击大队极大地震慑了附近一带的敌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控制了五桂山西侧一带的平原地区。日伪军也因此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从根据地成立伊始到抗战结束,日伪军先后对五桂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六路围攻”(1943年6月)、“十路围攻”(1944年1月)、“四路围攻”(1944年7月)等多次进攻,均被游击队一一粉碎,游击队最终取得了多次反“围剿”斗争胜利。
抗战开始至解放战争结束时期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活动中心——合水口全村鸟瞰图(中山市档案馆藏)
“海燕队”与“海鹰队”的不凡表现
1943年3月,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在南朗合水口举办第一期中小队的军事指挥干部和政治干部训练班,代号“海燕队”,经过几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军事技术训练,大大提高了干部们的军事政治素质和指挥能力,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又建立海上游击小队,称为“海鹰队”,多次成功出击伪军和海盗,保护了渔民的生产,沟通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和东江纵队的联系,胜利完成护送往来人员和情报、文件、物资的任务。
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迁到五桂山
1943 年 9 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从番禺迁到五桂山,珠江敌后抗日斗争的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山。指挥部将中山县境内的各支抗日游击队进行了整编,健全中山的交通情报机构。情报员们以教师、小商贩、工人等职业为掩护,有的甚至在敌人的印刷厂潜伏下来,广泛了解敌情,搜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和文件,在隐蔽的战线上默默奉献。
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中共南番中顺临时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摄于2006年7月7日,拍摄单位:中山日报
(中山市档案馆藏)
石岐成立珠江特委,开展“隐蔽斗争”
1943年12月,中共珠江特别委员会(简称“珠江特委”)在石岐成立,是中山本部县委和三九区区委的直接领导机关,地点设在石岐卖鸭街22号,还在沙溪设了两个工作站。由于斗争环境复杂,按照珠江特委“隐蔽斗争”的方针,党员们都以教师、商人等社会职业和身份作为掩护从事斗争工作。
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的战绩
1944年1月1日,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在中山抗日游击大队的基础上改编成立,大队长欧初,下辖12个中队,共350多人。义勇大队的发展和成长非常迅速,成立仅十个月,就从300多人发展到9个中队900多人,先后进行了大小战斗11次,击毙、击伤敌伪320多人,俘获340多人,缴获轻机枪12挺,各种长短枪支300多支和一批弹药。
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部旧址,摄于2006年7月7日,拍摄单位:中山日报(中山市档案馆藏)
1944年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奖给战斗模范的戒指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山抗日义勇大队宣传单,摄于2001年8月19日,
拍摄者:刘士东(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借物证(中山市档案馆藏)
石门九堡惨案
1944年7月20日,日伪军将石门九堡几个村子的90个村民抓起来严刑拷打,逼迫他们说出山区游击队的情况。坚强的村民始终不屈服,未吐露半字。7月23日,日伪军将其中41名青壮年村民活活掩埋致死,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石门九堡惨案”。惨案并不能磨灭中山人抗日的斗志,反而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怒火。一时间,仅石门乡九堡的几个自然村就有5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五桂山抗日游击队。
中山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1944年春,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以中山五桂山区为珠江地区的先行点,首先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1944年10月,各区和乡的100多名代表在五桂山区石莹桥村参加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山县行政督导处”,下辖4个区、55个乡民主政府和162个村庄。
中山抗日游击大队部和中山县抗日民主政权督导处机关旧址,摄于2006年7月7日,拍摄单位:中山日报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区纵队在古氏宗祠宣布成立
1944年10月1日,中区纵队在五桂山槟榔山村古氏宗祠宣布成立,下辖第一支队、第二支队、挺进粤中大队和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等,共2700多人,标志着珠江和粤中地区的抗日武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月,中区纵队分为两队,分别在珠江地区和粤中地区活动。其中,在珠江地区活动部队就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
老战士们在古氏宗祠留影,摄于1984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欧初(左)重返革命老区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古氏宗祠,摄于2001年,拍摄者:易吴宏(中山市档案馆藏)
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在中山的顽强抗争
1945年1月1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中山公开宣布成立,司令部设在五桂山区槟榔山村,下辖第一、二支队和独立第三大队。原来的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即改编为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欧初,下辖10个中队和政治处等,主要在中山活动。1945年5月以后,敌人对五桂山根据地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连续“扫荡”和围剿,珠纵一支队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正确的战略战术,在敌人兵力十倍于自己的情况下,完整地保存了部队主力。5月下旬起到10月,珠纵一支队分批转移到东江作战,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宣言,拍摄者:刘士东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山县抗日义勇大队改为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图为纵队的女战士。照片提供:梁田(中山市档案馆藏)
白石保卫战
1945年2月27日,抗日游击队途经白石村黄竹朗(现名竹溪)暂驻。当地村民中的抗日积极分子给游击队员们送来饮食,并把最好的几座碉楼腾出来给他们住宿。不料被汉奸发现,暗地里告知了日军。凌晨,日军围攻游击队,游击队员们依靠碉楼的掩护投入了战斗。战斗从凌晨一直打到下午4点。敌军冲锋12次,都攻不进来。日军的炮火非常猛烈,有的碉楼被敌人的炮火打穿了一个个洞,有的还被打塌了一边,但游击队员们奋勇战斗,最终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日军遭到沉重打击后,缩在据点里,再不敢轻易出动。此战为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及附近地区赢得了四个多月的安宁。
白石保卫战指挥碉楼旧址,摄于2006年7月7日,
拍摄单位:中山日报(中山市档案馆藏)
三山虎山战役
1945年5月9日,日伪军对五桂山抗日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珠纵一支队猛虎队24名战士奉命于南朗镇三山虎山阻击从灯笼坑进攻五桂山区的300多日军、1000多伪军。根据敌强我弱的局势,猛虎队避开主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击退敌人两次强攻,后在民权队的支援下,夹击敌人,给敌人造成巨大伤亡。此次战役,猛虎队、民权队以少胜多,圆满完成了掩护指挥部和主力安全转移的任务。
三山虎山,1945年5月9日在此发生三山虎山战役
(中山市档案馆藏)
发布《致敌伪军通牒》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山人民奔走相告,万众欢腾。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根据朱德总司令的指令,于8月16日发出《致敌伪军通牒》,命令中山县的敌伪军放下全部武器,停止一切活动,将所有文件物资封存,等待游击队派人清点收缴;部队将严格执行优待俘虏条例,保证俘虏的生命安全。
1945年8月16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发布的《致敌伪军通牒》(中山市档案馆藏)
发布《抗战胜利敬告中山全县同胞书》
国民党和共产党围绕接受日本投降的问题发生尖锐冲突,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发动内战。在这样的形势下,1945年8月24日至25日,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和中山县行政督导处联合发出《为抗战即将胜利结束告中山全县同胞书》和《抗战胜利敬告中山全县同胞书》,号召全中山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内战,为实现民主自由的新中山而努力奋斗。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总是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重温中山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史,我们该珍惜当下得来不易的和平稳定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前辈先烈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以及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文字整理丨陈琳琳
编辑:陈琳琳
复审:王 健
终审:高小兵
本文内容来源:“中山党史”官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