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叫《太行之脊》的抗战题材剧,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经过四年的打磨,它终于正式和观众见面。《太行之脊》是反映抗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建立抗日根据地等历史史实的一部献礼剧,获得了广东省委宣传部电视剧精品专项资金扶持。为此记者采访了该剧的导演张玉中。
“我们要秉承不忘历史的创作理念,在内容上‘不忘初心’,在艺术表达上‘不走老路’。”《太行之脊》8月26日正式开播当天,导演张玉中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这部剧绝不会胡编乱造,背景、战役、战斗都源自于历史真实。
作为资深导演,数十年来,张玉中执导了若干部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战争题材作品,对如何艺术地表现历史、战争和家国情怀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去年记者在北京因《太行之脊》采访张玉中时,他就强调此剧拒绝“神剧化”,这次采访时再谈及“抗战神剧”的话题,张玉中认为,“神剧”之所以“神”,根本问题出在错误的历史观上。
近年,抗战剧背负了不少吐槽声,“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剧情让观众嫌弃。张玉中认为,所谓的“神剧”,在创作开始可能就走入了一种误区。
按张玉中的理解,“神剧”的具体表现是过度夸大,比如夸大个人能力。像“手撕鬼子”,“手榴弹扔向飞机能把飞机炸毁”等等,让抗战剧有了玄幻色彩,甚至有些无厘头。他认为归根结底在于创作时未能遵循正确的历史观。
“有的剧表现战役、战斗,导演或导演班子对战争的历史背景不了解,对排兵布阵一窍不通,但他们敢拍,拍出的东西可想而知,‘神’剧多是这么诞生的。”张玉中以《太行之脊》为例,无论是创作团队、执行导演,还是细致到烟火师、枪械师、置景师、服装师、道具师、化妆师等都具备丰富的战争片拍摄经验,“基本历史知识的欠缺和对战争细节的缺乏了解,是造成‘神剧’的根本。”
《太行之脊》剧照
负责任的态度是充分了解该剧背后的历史资料。挖掘鲜活的史料和细节,是创作团队必须要做的功课。据了解,《太行之脊》编剧傅建文在创作前进行了广泛的史料准备,沿着一二九师太行山抗战的足迹探访健在的相关人物,重走主要战场,搜集第一手资料,重拾革命记忆,感受红色激情。以探访相关人物环节为例,傅建文采访了大批将帅后代、退休老干部、知名专家,以及一二九师足迹所至的当地群众等千余人,整理采访笔记一百多万字。
该剧不仅对中国抗战的整体格局及其变化有准确的把握,而且对关于一二九师的阳明堡、七亘村、香城固、关家垴和沁源围困战及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生产自救和最后发起反攻的描写,都能经得起推敲,堪称一部一二九师抗战的形象教科书。
多年的经验积累,让张玉中对抗战剧有着基本理解和深度思考。在他看来,比之相比一般题材,抗战剧要拍出新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倾注更多心血与精力、付出更大人力物力财力。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受抗战剧,在处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如何把控讲故事的节奏,如何让人物更丰富立体,情节细节元素是不是足够丰富等等。对此,导演张玉中、编剧傅建文表示,该剧在创作中需抓住两个关键:在内容上“不忘初心”,艺术表达上“不走老路”。
张玉中表示,在创作上“我们不是在冷冰冰地照抄历史”。据他介绍,在创作时希望在既有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的框架内寻找创新的空间,特别是细节描写上展开合理的艺术想象。该剧也合理地为领袖人物创设细节,比如彭德怀为左权的女儿起名字,邓小平给刘伯承送羊奶等,以期让领袖人物更为接地气。
《太行之脊》剧照
“作为一部三十集的长剧,戏剧结构也十分重要,如果以纯纪实的写法,很可能是一本流水账。”傅建文说,本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该剧合理地设置了的几组虚构人物,以强化戏剧效果。当然这种设置也有也是有踪可循的,是众多历史人物、历史散点的浓缩和艺术化处理。
比较典型的是鄂豫皖根据地走出红军基层指挥员裴勇、欧阳春、武大存。傅建文认为,他们身上集中了诸多八路军干部在抗战过程的英勇事迹,既能让许多人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又不拘泥于具体的历史史实。剧中虚构部分所呈现的兄弟情、战友情、爱情等感情线索以及谍战元素是这部剧不可忽视的亮点。
与之相对应的,是日军的人物塑造。“过去很多影视剧中,日酋及日军官兵,大多是一种概念化的符号,看去像一个模版印制出来,表现了大多是残暴、阴险、狡猾,这作为侵略者共性表现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剧中人物表现,如何描述其性格特征、行为举止、个人修为、军事素养等,是其‘活’起来的关键。”傅建文说。
为此,主创从人物传记和史料中,仔细了解了川岸文三郎等日军将领的个人履历,提炼出他们的个性特征来。如冈村宁次,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个谦谦君子,待人彬彬有礼,哪怕是对下人、侍女、士兵,从不说一句粗话。“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来十分有教养且高雅的‘君子’,谁会想到了一个双手粘满中国抗日军民鲜血的刽子手呢?”傅建文的这些思考,都体现在《太行之脊》这部剧中。
进入新时代,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抗战剧?
主创人员认为,杜绝“戏说历史”、“曲解历史”和“过度娱乐化”,尊重历史、正确讲述抗战历史、在常识之中创作故事的作品必将成为主流。
张玉中强调,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太行之脊》将宏大主题融合于细腻的情感表达、人性刻画之上,从不同侧面展现人物形象与故事发展立体感和现实感。
面对这样一段艰苦卓绝、意义非凡的历史真相,主创人员均表示,《太行之脊》拒绝“神剧”化,绝不会像其他抗战神剧一样闭门造车。
战场上深挖的战壕、简陋的武器、具有年代感和质感的军服……这些细节都还原出前线紧张的氛围。在制作层面,《太行之脊》力求还原抗战时期的真实场面,更从细节上进行严格把控。“战争场面的呈现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张玉中将之称作“战争氛围”的营造,比如给演员的脸上做灰做土、甚至做血迹,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太行之脊》剧照
“但是你看,很多戏里面的男主角、女主角,打了半天,脸依然非常的俊秀,服装和头发纹丝不动,真是挺‘神’的。再有,战争戏有一定的流程,比如拼杀过程中伤怎么做?演员的感觉怎么拿捏?情绪和状态怎么呈现?我认为非常重要。我常强调要让演员内心充沛,愤怒的表达不仅仅是‘吼一声’而已。”
张玉中坦言,拍摄《太行之脊》遇到的难处太多了。这部剧的创作策划制作辗转北京、广东、河北、山东、山西五省市。其中在山西省榆社武乡一带,拍了几场比较大的战斗戏,如神头岭伏击战、七亘村伏击战等,片头和片尾精彩镜头的大场面基本也是在这个地区拍的。
最大的场面多达200多个炸点,群众演员多的时候有五百多人。上场前要换好服装、道具,要进行"战前"动员,工作量相当大,尤其是战争气氛的准备,为此剧组不得不请另外一个剧组的烟火团队临时帮忙。烟火人员天不亮就要进入现场准备,挖土、筛土、牵引爆的电线。“拍战争戏非常耗时耗力耗财,但为了真实还原历史,这些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张玉中说。
从当地邀请的大部分群众演员都不是当兵或武行出身,所以他们的站立行走都需要有军事化的标准来规范。张玉中说,把群众演员“变为”久经沙场的战士,是非常困难的事。“群众演员的表演在影视剧创作中是一个短板,只有短板不短,剧作的整体水平才能上去,所以我们特别注意避免短板的发生。”
导演需要做好群众演员的思想工作,到现在张玉中依然保持着多年养成的习惯:每次开拍前,他都会花一定的时间给群众演员讲戏,普及这场戏的历史背景和战术要求,讲安全、讲如何做到逼真,鼓励大家要有“牺牲精神”,不厌其烦。张玉中坦言,多数群众演员拍打戏不太在行,在拍战争群戏的时候,具体的拼杀一般都是武行在做。“群众演员走队列最起码要走齐吧?打出的这一枪也得是有目标地打出去吧?除了在基本动作上达标,还要尽可能让他们在情绪上达到状态。”
在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播出,张玉中说,《太行之脊》不仅仅是一部抗战题材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光辉历史。正如剧名《太行之脊》,中华民族最终像巍巍太行山一样挺直了不屈的脊梁。
【采写】 南方日报、南方+驻京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谭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