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张珍贵照片!一览新中国成立以来顺德发展成就

南方+ 记者

8月31日,展现佛山顺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光辉发展历程的“奋进之路——顺德发展成就展览”在顺德博物馆正式启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让人身临过往的岁月。南方+从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十张,讲述照片背后波澜壮阔的顺德当代史。

这是顺德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一次变革。

1949年10月28日,顺德解放。当年12月7日,中共顺德县委会成立,合影中的正是那一届县委委员。社会主义制度落地生根,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等工作迅速推开,人民当家做主,在顺德历史上掀开全新的一页。

合影摄于1951年,前排左起为时任副县长黄云耀、县委副书记李株园、县委书记曾源、县长郑群,后排左起为时任宣传部部长张旭、组织部部长萧志刚、县农会主席梁棉。

这是战天斗地的“甘竹滩精神”。

1970年1月,顺德提出“治水、发电、练雄心”的口号,兴建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变害为利。是年,顺德县革委会组织300多名共产党员、500多名共青团员,带领7000多名民兵,克服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等挑战,奋战3年零4个月,在落差仅有1米的甘竹滩建成中国最早的低水头发电站——甘竹滩发电站,一举解决了防洪、发电和通航三大难题。

这是顺德思想解放的推手。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鼓励人们打破旧观念,顺德在全省率先恢复龙舟赛事,在全国率先派出龙舟队出境参加国际龙舟赛。龙舟赛推动的开放交流,成为顺德思想解放的助力。图为1983年6月,最早恢复龙舟比赛的顺德,派出龙舟队到香港参加第八届国际龙舟比赛获冠军。

这是全国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

1978年8月8日,在中央和广东省的支持下,旅港乡亲杨钊与容奇镇政府共同出资创办的容奇大进制衣厂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通过“三来一补”等合作形式,香港乡亲不仅给顺德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还热心公益,修桥造路,捐医助学,推动社会发展。

这是顺德改革开放初期成就的集中体现。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迅速发展,顺德在工业化、城市化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就,还形成了享誉国内的“顺德模式”。1992年3月26日,顺德撤县建市。4月30日,顺德举行市人民政府举行挂牌仪式。图右为原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左为原顺德市委常委吴国生。

这是“石破天惊”的产权体制改革。

紧抓政企不分的突出问题,顺德大胆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进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产权改制。此次改革由于率先盘活优质资产,将经营较好的企业实行转制,被形象比喻为“靓女先嫁”。图为1993年11月22日,顺德市委、市政府与第一批8家市属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签约仪式在市政府举行。

这是顺德城市化进程的里程碑。

进入21世纪,顺德成为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顺德以德胜广场为开端,集约建设新城区,推动大良、容桂、伦教三街道一体化发展,加速打造百万人口的新城市,以城市化引领中级工业化。图为2002年3月,顺德中心城区九项建设工程落成。

这是“顺德改革”招牌再次擦亮。

2008年后,顺德先是成为全省首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后获批继续开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并行使部分地级市管理权限。通过大部制、行政审批、基层治理、社会综合体制等多项改革,顺德再次走在了改革前列。图为2009年9月,顺德区大部制改革后的16个新部门集中揭牌。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迈向新时代,顺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建立现代产业园的新世界,重塑产业、城乡、生态和基层治理格局。图为2018年4月16日,顺德区召开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千人大会,全面吹响村改攻坚战的号角。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这是顺德政企同心的写照。

企业家是顺德的擎天柱,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奋斗。顺德把呵护好服务好企业和企业家作为党委政府的天职。图为2018年12月,顺德几套班子和100多名企业家到美的集团学习,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与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手挽手,体现了政企同心,在高质量大道上携手前行。

【南方日报记者】熊程

顺德区档案馆供图(除特别署名外)

编辑 朱苏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