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揭阳市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玉雕、木雕、做糖葱、手拉茶叶罐……一份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项民间传统技艺,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的手中得到传承;如今,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们又以模具、智能智造等助力揭阳打造粤东先进制造业高地。小工匠能有大作为,平凡岗位上亦可做出非凡成就。南方日报、南方+联合揭阳市委网信办推出“寻师访匠看揭阳”系列报道,采访10位大师巧匠,敬请关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炳光
晶莹剔透的春带彩翡翠上,一条鲤鱼下探俯冲,一条鲤鱼上冲欲跃,两条活灵活现的鲤鱼恰好形成了太极的形状;它们的背面,则镌刻着摘选自老子《道德经》的名句,这就是2018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金奖作品——《乾坤明素》。这件代表了中国玉雕最高水平的杰作,出自 “中国玉都”揭阳的大师巧匠之手。
翡翠玉雕大师张炳光 黄小邓摄
有人说,他是翡翠雕刻的山水诗人;而他,则认为自己只是揭阳众多优秀玉雕师中的一分子。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炳光。
为学翡翠玉雕,“老师傅”变成“小学徒”
揭阳市是“中国玉都”,国家级非遗阳美翡翠玉雕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以阳美、乔南社区为中心的翡翠、白玉加工贸易基地,玉雕玉器产业从业人员高达10万。在乔南国际玉器中心翡翠城,记者见到了张炳光。
张炳光正在雕刻玉牌《庄周梦蝶》 林捷勇摄
中国人爱玉,不仅是爱玉的美,更是爱玉的德。玉有十德,故君子如玉,谈吐儒雅、神采奕奕的张炳光确实有一种艺术大师的气质。
张炳光1962年4月出生于榕城区仙桥街道,1980年毕业后,他师从揭阳本地多位知名画家学习国画,而后又系统学习地学习了包括漆画、壁画在内的工艺美术。天赋加上努力,让他打下了牢固的国画功底,掌握了娴熟的工艺技术,更提高了他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也从此奠定了他日后成为玉雕大师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揭阳本地的建设开始掀起热潮,市场对工艺美术工匠有着巨大的需求,作为能工巧匠,张炳光声名在外,请他出工的人络绎不绝。在那个时候,张炳光的月收入就可以达到1000元,足以让家人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玉雕要求极为精细,仅雕刀头类型就有200多种 林捷勇摄
如果张炳光一直向工艺美术的方向钻研下去,可能也会成为卓有成就的“手艺人”。然而,到了80年代末,张炳光来到了人生的岔路口。
当时,张炳光开始接触到了阳美翡翠玉雕,并很快就被这一艺术深深吸引了。从事玉雕的念头,好像星星之火,从他的心里迸发出来。
怎么办?这一边,自己已经是本地工艺美术业内的“老师傅”,而且名声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那一边,学习玉雕要从零开始,而且一家六口还等着自己养家糊口。张炳光的师傅和亲友也都劝他:工艺美术很赚钱,好不容易打出名气,放弃太可惜了!
如果是普通人,大概都会留在自己的“舒适区”。然而,张炳光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迎难而上,转学玉雕,重新开始!
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一抉择,张炳光说,首先他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玉雕的前景良好,而且他察觉到了工艺美术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作品只能由工匠按照客户的需求去做,而不能由工匠先做出来了再到市场自由流通。“其次,我认为,自己是系统学习过美术的,相比一般的玉雕工匠会有优势。”张炳光笑着说。
独到的眼光、冷静的分析,让张炳光看到了玉雕行业与个人的优势,从此他的人生与翡翠玉雕结缘,融为一体。
学习玉雕,说起来好像简单,做起来困难重重。张炳光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要尽快适应好自身角色的变化,“本来我是个受人尊敬的工艺美术老师傅,现在一下子变回了小学徒。”再者,生活的重担依然落在张炳光的肩上,于是,他周一到周五专心学习玉雕,周末就兼职去做工艺美术,补贴家用。
水落石出,每一块翡翠玉牌的诞生都需要千万次的雕刻 林捷勇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6年,经过长达6年的勤学苦练,张炳光自信已经可以创作出有市场竞争力的玉雕作品,于是出师,开始独立从事玉雕。
创业之路也是布满荆棘的。“那时我在阳美租了房子,前门是玉雕工场,后门却是别人的猪圈。有些熟人和朋友好心介绍了客户给我,客户闻到了臭味连门都不肯进。”那时,张炳光一个月大概只能赚三四百元,还不及从前的一半。
也有玉雕大厂高薪聘请张炳光去厂里做专职玉雕师傅,但是潮汕人骨子里的那股拼劲,让张炳光不甘居于人下,坚持自主创业。
为了尽快在市面上树立自己的口碑,张炳光的玉雕加工不定价,而是做出成品后,让客户自己看着给。长期累积下来的良好口碑果然让张炳光的事业蒸蒸日上,慕名而来把优质翡翠原石带给张炳光做玉雕的人越来越多。“有舍才有得,我也因此而结识了许多业内人士。”张炳光说。
第二年,阳美玉雕业界的一位重量级人士特别欣赏张炳光的技艺和人品,把自己企业的翡翠玉石都交由张炳光的工场来雕刻,数量足够张炳光团队雕刻2年。
“在此之前,有的朋友开玩笑说我‘懂工艺不懂玉’。”张炳光笑着说,在这2年间,他也恶补短板,在翡翠玉石鉴定、经贸等方面积极向大咖们学习讨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张炳光与合伙人合开了自己的玉雕玉器店;2010年,他的独立工作室也开张了。
化平凡为非凡,从巧匠到大师
玉出由天,器成在工。
在工作室,张炳光将16块石膏玉牌模板一字排开。初看,每一块都跟《乾坤明素》一样;细看,每一块都各有细微差别。“这些全都是《乾坤明素》的设计稿。”张炳光说。
张炳光代表作《乾坤明素》 黄小邓摄
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而一位优秀的玉雕师更是能够让玉石从自然物升华为艺术品。
“做玉雕师,不能满足于掌握‘绝技’,还必须贯通美学。作品既要讲究审美、构图,又要融入思想,给人以启发;既不能标新立异、惊世骇俗,又要在社会广泛认可的前提下彰显个性。”
张炳光最为擅长雕刻山水、花鸟主题的翡翠玉牌。为什么钟情于玉牌?“玉牌可以集中体现书法、国画、篆刻等艺术,最能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玉牌也最能表现雕刻者对翡翠的理解、设计和自身的理念。”张炳光说道。
张炳光作品《三友六合春》
一块翡翠玉牌正面是一株老梅,背面是几杆翠竹,侧面是一丛劲松,三面镌刻诗词,这是张炳光作品《三友六合春》,获第八届中国玉石雕刻“神工奖”金奖。
张炳光作品《秋观醉翁亭》
一块翡翠上红下绿,色彩鲜明,于是上方红色部分被雕刻为日出照亭台,下方绿色部分被雕刻为欧阳修坐于山间,这是张炳光作品《秋观醉翁亭》,获玉雕作品大赛“云峰杯”金奖。
在张炳光的工作室,陈列着许多玉牌杰作。这些玉牌,目前市场价格动辄百万,甚至上千万。可谁能料到,玉牌曾经处于无人问津的窘境。
张炳光回忆说,许多年前,玉牌的制作和销售陷入了恶性循环:“由于买玉牌的人比较少,所以玉牌雕刻水平普遍不高,导致采用的玉料质量也较差,因此玉牌整体的价值低,这又进一步缩小了市场需求。”
让玉牌市场重新洗牌的人,正是张炳光。
“我的原则是,做任何玉雕都要做到极致。”有一次,张炳光用300万元买的翡翠料去胚后,估计只值100万。张炳光用尽毕生所学进行设计、雕刻,把这块玉料做成了山水玉牌。刚刚完成抛光,就被一位新疆客商重金收购珍藏。张炳光一战成名,不仅挽回了经济损失,更挽回了玉牌的命运,激活了玉牌市场。阳美的玉牌市场从此“起死回生”,成为主打产品。
“玉雕技艺可以创造出翡翠玉石本身十倍的价值。只要你能把玉雕做到极致,一放到市面上,自然有人主动上门来问津,不怕没有回报。” 张炳光说道。
2002年,张炳光的作品参加首届阳美玉器节玉器百花奖评比就获得银奖,“当时我对获奖还没什么概念,直到看到连河南的玉雕师都不远千里赶来参赛,才意识到阳美玉器节的影响力。”2008年,张炳光的作品首次获得金奖;2009年,张炳光获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张炳光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张炳光工作室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林捷勇摄
作为“大师”,张炳光不仅体现在“大师级”的玉雕技艺,更体现在作为“老师”传授玉雕文化。
阳美翡翠玉雕是国家级非遗,张炳光的成功得益于阳美人对玉雕学习者海纳百川的胸襟,张炳光也由此立志传承阳美翡翠玉雕艺术。一方面,他积极走出去进行交流学习,到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学术机构向知名教授请教,对阳美玉都进行再创新;一方面,张炳光开办玉雕培训班,言传身教。目前,在张炳光工作室学习玉雕的年轻人就有60多人,超过半数来自外市、外省。
“我常跟他们说,人要算一辈子的账,不要算一时的账。虽然做学徒现在辛苦,但十年后,他们也可能成为玉雕大师。”张炳光说。
如今,张炳光教授过的学生、学徒累计已有数百人,他们之中走出了1位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4位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每个学生的工作台前头贴着张炳光总结的《玉雕五原则》 林捷勇摄
当地珠宝玉器商会副会长、省工艺美术大师林伟明评价:“张炳光大师在玉雕造诣上可谓是‘雕工第一人’,他不仅推动阳美翡翠玉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身体力行推动完善翡翠玉雕产业营商环境,传承传播翡翠玉雕文化。”
张炳光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直播带货 黄小邓摄
随着直播经济兴起,揭阳产业园也建立了翡翠玉雕直播基地,许多商铺都有自己的直播团队,对玉石、玉雕进行直播销售。张炳光工作室也紧跟时代步伐,在2019年开通了直播,有时张炳光也会亲自上阵,为网友讲解玉雕故事,以最“潮”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传播阳美翡翠玉雕文化。
【记者】林捷勇 唐楚生
【通讯员】黄晓鑫
【摄影】林捷勇 黄小邓
【海报制作】张冰纯
【视频制作】孙龙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