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罗田林场历经绿化荒山、经营管理、低效松林改造、全面保护四个阶段,从封闭的经营性山林转型为免费向市民开放的省级森林公园,提供优质生态公益服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绿色明珠。
佛山云勇林场以建设国家森林公园为目标,通过租赁方式整合周边农村林地纳入林场管理,面积扩大到4.5万亩,助力周边区域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佛山,蝶变为“全国十佳国营林场”。
雷州半岛区域内的国有林场把主攻方向定位于全面推进森林、湿地、海洋、农田及城乡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湛江市防护林场场长蔡崖带领全场职工在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东海岸,精心建成了一道长25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带,被当地人民誉为“海疆绿色长城”……
2015年,国有林场改革启动以来,广东始终坚持改革正确方向,走在全国前列。北依南岭,南临沧海,西邻桂地,东接八闽的南粤大地,是“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开放先行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是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就是国有林场改革在广东的一幕幕生动实践。
释放了改革效能 激活了发展潜能
2015年2月8日,《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发布,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对改革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负总责,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
广东省林业局积极推进并圆满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快全省国有林场改革攻坚,督促各地对标落实各项改革任务。13个省属国有林场完成职工入编考试和人员转隶工作,1584名林场职工全部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
在这场改革中,全省以“一场一策”的方式整合改革为206个国有林场,全省75%的国有林场定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3%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2%维持原企业性质。全省核定公益一类事业编制4082名、公益二类事业编制2816名,入编率接近百分之百。国有林场纳入地方财政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核定护林员等岗位,充实林场“保生态”基础力量。
改革同时,广东也积极探索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国有林场建设成为森林公园,向公众提供普惠性的生态公共产品,使国有林场改革红利惠及广大民众。仅2016年,全省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面积就增加42万亩,达719.3万亩,比例由57%上升至61%。通过长期努力,广东在珠三角地区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群。全省建成了27个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总数1550多处,新增湿地公园132个。
而且广东的森林旅游目的地,大多分布在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场中。省林场管理职能部门,引导地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市域内的70多家省属和地方国有林场,重点围绕珠三角核心区市民日益需要的森林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产品,提质建设“森林珠三角、美丽都市圈”的“绿核”,辐射带动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快生态林业发展。
和着国有林场改革转型的旋律,顺应人民群众生态幸福和小康生活质量的新需求,广东省林业局进一步推进森林旅游发展和森林公园建设,引导林业与旅游、体育、教育融合发展,让人民在旅游休闲中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2019年,以“绿核”为引领的广东森林旅游游客量超过2.5亿人次,提质森林生态旅游,牵引珠三角核心区的国有林场集体变身。
通过改革,使国有林地生态功能明显提升,林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实现了从传统利用、消耗木材为主向培育、保护资源为主的职能转变,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前的86%提升到90%,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场得发展、职工生活得保障的预期目标。
几年来,省林场种苗处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国家林草局的要求,把国有林场改革建设与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一致,与广东林业建设“四区多核一网”的中长期规划和“一核、一带、一区”森林城市建设相结合,根据区域特点,明确林场功能定位,有效发挥林场在生态建设保护中的先锋队作用,在国家木材生产储备中的骨干作用,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中的主渠道作用。
2018年6月,国家林草局林场种苗司司长程红率队调研,称广东较好地释放了改革的效能,激活了国有林场的发展潜能。
着眼于长远变革 建立新型体制机制
“抓改革,谋发展,考验的是利用时间的智慧和本领。广东省把国有林场改革与全省发展战略和国家林业发展方向相融合,在波澜壮阔的强林兴场大潮中,换羽新生、转型重塑,守护森林生态资源,筑牢南粤生态屏障,整体面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根本性变化。”广东省林业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处处长米明福告诉笔者,广东迈出的第一步是更着眼于体制机制的长远变革,建立新型国有林场体制机制。
广东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和班子成员,科学领会广东建成“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的科学决策,带领全省林业推进绿美南粤行动,特别是在国有林场改革中,不等不靠不观望,率先探索改革路,在全国林草系统创造了“多个第一”的速度与质效。
在配齐配强机关改革的职能队伍上,广东省林业局将曾经担任新兴县副县长,荣获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个人的米明福,任用为改革的组织者和“操盘手”,协调多个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多轮调研,提交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建议将全省原有的217个国有林场全部核定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化解林场的沉重债务,强化森林资源管保意识。每一份调研报告都受到高度评价,为制定改革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广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召开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启动改革。各市县按照《方案》规定的方向和路径,对照全省林改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与省政府签订的改革责任书,结合实际召开改革动员大会,制订改革目标,破解各职能部门的落实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力争本地政策执行到位,成为全省改革的排头兵。
为有效推进改革,省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管理局迅速组织对全省140个地县林业局长、217个国有林场场长进行分片区全覆盖的改革培训,务求使各地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改革推进阶段,部分地级市改革进展缓慢,少数地方未按时上报改革方案。2016年底,省林业局(原省林业厅)约谈了一批地级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督促加大改革推进力度。2017年初,省林业局(原省林业厅)联合多部门对6个地级市开展国有林场改革专项督查,其间还与各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面谈,要求各地突破部门利益固化格局,找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毫不含糊地提出针对性措施,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打通“中梗阻”。2018年底,广东省林业局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改革答卷。
推动湾区网络建设 构建全国一流格局
2020年是国有林场改革收官之年,国家林草局将国有林场改革治理的目标确立为创建“绿色林场、科技林场、文化林场、智慧林场”。开展“四个林场”建设活动,既要激活一潭静水,也要用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压好“水花”。
广东省林业局制定国有林场管理办法,用完善的制度激发林场发展活力,维护林场合法权益,鼓励基层国有林场提高自建能力,争创全国“十佳林场”,争当全省林业科研的主阵地、木材战略的储备地、美丽森林的聚集地、生态产品的示范地、百姓向往的目的地。
实践证明,基层国有林场自建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基层国有林场建设的质量。建设“四个林场”,省市县林业机关充分信任基层林场、还权基层林场、支持基层林场,激励基层林场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基层林场建设。
德庆林场场长苏永新率领106名干部职工,在扩建公园生态福民的亮点基础上,瞄准全省一流、国内先进的方向,科学落实2018—2025年林场森林经营建设规划,确保10年内使生态公益林中的阔叶树林、针阔混交林比例提高到90%以上,生态功能健康稳定、优质高效。建设一定规模的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珍贵大径材树种面积占比50%以上。通过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的森林资源培育,使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
2015年全省深化林改工作会议以来,我省集体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已基本完成。而从林业产业发展趋势看,过分细碎的林地承包关系限制了规模经营,农民“守着青山过穷日”“望着‘金山’在感叹”的现实并没有根本改变。
大部分地区的集体林权流转过程中,不管是租赁、入股,还是林地的直接流转,业主都无法获得“经营权”的相关凭证,仅凭相关合同,在融资等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影响了社会资本投向林业的积极性。
2019年10月,广东省林业局提出,到2023年,全省镇村林场良性发展机制基本形成,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逐渐建立,实现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效益大幅提升、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基本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镇村林场经营管理新体制。
国有林场是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阵地,要巩固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确保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真正实现国有林场由生产经营单位向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管理职能转变。
2020年5月,省林业局围绕乡村绿化美化建设、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林业重点改革等问题作了规定,要求突出“创新、落实”工作主旋律,深入实施各项重点工程。绿化美化乡村1385个,推荐认定国家森林乡村600个,完成253个省级扶贫村的乡村绿化美化建设,计划建成50个绿美古树乡村、50个绿美红色乡村。
林场改革天地宽,砥砺奋进正当时。广东国有林场人珍惜全国改革先行省和排头兵的荣誉,既保护好森林生态资源,又促进林场经济向上向好,与全省人民一道,推动湾区森林保护与发展网络建设,构建全国一流水平的森林生态安全格局,奋力描绘国有林场改革建设的新画卷。
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沙头角林场: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创造优质生态和社会效益
1980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沙头角林场成立。为探索建设森林公园,1981年12月,经省编委批准建立沙头角海山森林公园(又名沙头角林场),拉开了广东森林公园建设的序幕。1989年6月,国家林业部批复将沙头角海山森林公园升格为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广东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多年来,沙头角林场人以维护园区生态安全与发展林场经济为抓手,从林场建立开始就“舍弃”了以培育木材、销售木材获得发展的资源消耗模式,而是充分利用特区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保育山林,建设苗圃基地,盘活山下建设用地,开展“三来一补”外贸加工,兴办物业租赁和绿化工程公司等实业,积极探索出符合林场场情的“重生态,走市场,促发展”的特区林业管理模式,将林场建设成为“特区市肺、林业窗口”。
由于管护到位,沙头角林场取得建场以来未发生森林火灾的佳绩,保存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园区现有野生植物达240科1419种,野生动物24目64科196种,拥有刺桫椤、穗花杉、白桂木、粘木、土沉香(华南沿海最大的野生土沉香植物群落)和蟒蛇、鸢、赤腹鹰、褐翅鸦鹃、小灵猫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充分体现了优良的区域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园区内山峰挺拔、云雾缭绕,天池幽深、飞瀑激荡,古木苍劲、森林锦绣,被誉为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梧桐烟云”景观位列深圳八景之一,成为深圳东部旅游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目前免费对市民开放。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沙头角林场创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经济产业,较好地解决了生存和发展问题,年经营收入近3000万元,综合实力位居省直国有林场前列。
自2016年改革以来,沙头角林场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体系、共建共享体系、生态管护体系、生态产品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等五大体系”,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高质的生态公益产品,创造优质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林场先后获得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工人先锋号、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十佳林场等荣誉。沙头角林场改革已经成为广东省国有林场改革的一个缩影。
【记者】黄进
【通讯员】林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