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安冬:从打工仔到创作名家,四次入围中国曲艺最高奖(视频)

南方+ 记者

安冬:从打工仔到群文创作名家

8月29日晚9时,安冬原创的儿童相声短剧《夏天的故事》在东莞市文化馆小剧场完美落幕,十位小朋友的精彩演绎时不时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image.png

从创立东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一见你就笑”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广东省群文编剧家、东莞文艺名家、相声演员安冬创作的作品都以这样欢快的方式与市民见面。

不仅是在东莞,安冬更将笑声传播到全国各地。本月初,东莞市石碣镇创作的快板《传承》,在曲艺界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总决赛中荣获文学、节目入围大奖,而这已经是安冬参与创作的第四部入围全国最高奖的作品。

从2014年开始,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的舞台上从未缺少东莞的身影,2014年的相声《不认倒霉》、2016年的快板《羊续悬鱼》、2018年的相声《月光宝盆》以及2020年的快板《传承》均获曲艺牡丹入围奖。其中,作品《羊续悬鱼》摘取了2016年国家文化部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image.png

在莞专业投身曲艺创作14年,安冬创作的“莞味”曲艺有8年连续四届入围全国曲艺最高奖,这在全国同业中也不多见。这种北方长见的曲艺形式,为何能在东莞耀眼绽放?

“因为东莞文化氛围越来越好,政府对文艺作品奖励制度也越来越完善,激励很多文艺创作人不断向前。我觉得创作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快乐”,安冬说。

东莞打工仔,终圆相声梦

1996年,安冬从老家四川金堂县来到东莞,过起了仓库管理员、销售员等一线打工仔的生活。打工的生活虽然枯燥,但业余时间听相声磁带,参加活动的机会让安冬的相声梦不仅没有走远,反而愈加清晰。

“当时,工厂一有表演我就主动参加,逗得大家挺开心的”,安冬补充道,看着台下众人大笑的前仰后合,安冬的相声梦更加坚定了。

2003年,怀揣梦想的安冬顺利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大专班,成为了一名28岁的“高龄”科班生。在天津市三年学习结束后,安冬带着相声技能再次回到东莞。

“东莞的文艺舞台空间越来越大,所以我选择回来,而且越来越多外地人的涌入,让更多人懂得欣赏相声、快板、评书等北方曲艺”,安冬回忆道。

从2006年开始,学成后的安冬不断巩固自己的技能,他和搭档邵权(业界称“安全兄弟”)经常参加市文化馆推出的各类演出和辅导活动,从小品创作、戏剧创作再到表演课程,相关的课程很少落下。

从参加各类培训的文化馆学员到如今将相声送到国家级舞台的东莞市文化馆在职群文创作员,从热爱相声创作到如今获奖无数,14年的时间里安冬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也见证了东莞创作氛围的变化。

变化的东莞,成为创作者的热土

“2010年之后很多的艺术人才留了下来,当时第一批合作的同行里,从70后到90后,各个年龄段都有”,人才多了,舞台上的表演形式也丰富起来。

当时,一辆流动的演出车陆续出现在街头巷尾,车厢打开就是舞台,灯光音响,一应俱全。歌曲、舞蹈、朗诵、粤剧、相声、快板、小品等形式纷纷亮相。

image.png

正是从那时起,东莞市民的业余生活里又有了新的看点,文艺工作者也在一片文化迅猛生长的城市里成长。

“以前你以为这个同事只是一个钢琴演员,后来发现他可以做舞台导演,原来只是歌手,现在也可以参与小品表演......一直在鼓励和挖掘大家的潜力,这就是东莞的文化创作氛围”,安冬补充道。

宽松的氛围,城市的飞速发展,为安冬的创作提供富饶的土壤。

image.png

“三年前,去石碣采风时,听到当地张健老师讲述袁崇焕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老太太的故事,佘家的忠义令人感动”,感动之余安冬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便查阅相关资料,希望以对口快板的形式展示佘家守墓人精神。

如今翻看修改的记录,电脑里《传承》的修改已经超过20次,正是在多方打磨下,东莞爱国英雄袁崇焕的忠勇智廉精神和佘家忠义之情才得已入围最高奖。

双重身份,教学也是创作

“虽然不是每天都做演员,但每天也许都在创作或者辅导孩子”,安冬这样形容自己如今的工作状态。

image.png

在东莞市文化馆的公益课堂上、以及南城区榕树下体验园里,每逢周末都会时不时的传出孩子们的笑声。为了让相声的种子撒遍东莞,艺术创作之余,安冬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相声艺术的推广和培训中,而其中接触最多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这么多年来,东莞市文化馆推出的“走进艺术”、“一见你就笑”、“城市艺术空间”等活动培养了很多观众和孩子们的兴趣”,安冬介绍说。

image.png

从2014年“安冬语言艺术工作室”成立至今,安冬创作的少儿相声不仅播撒了种子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作品《获奖之后》、《稻草人》以及今年的《争“谦”恐后》分别荣获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全国少儿曲艺大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其中,好几个原创少儿故事还摘取了东莞少儿故事大王比赛最高奖。

image.png

“获奖只是一种鼓励,刚开始创作的目的很简单”,谈及创作,安冬表示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会有段子,自己以前随身带小本,现在手机短信留言变成了自己收集灵感的笑料库。

“虽然我是在教孩子,但是创作中有很多灵感也都是孩子们教我的”,安冬说,笑料要不断更新,语言要贴近时代,在和孩子们的互动中,小朋友的思维,最新潮的语言与安冬丰富的创作经验互相碰撞,总能发酵出令人欣喜的作品。

“除非你不说话,否则这种口头文学式的欢乐语言艺术永远不会停止”。谈及未来的相声创作,安冬信心满满的说。

【记者】李玲玉

【视频】黄伟兴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