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今年暑假,
有这样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
他们脚步走向农村,洒下汗水,收获成长。
这群年轻人,
参加的是团市委开展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
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场充满青春力量的活动中,我市四所院校惠州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响应,共组织725支三下乡队伍,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暑期临近结束,
记者走近3位大学生志愿者,
聆听他们的基层经历,
感受青春在惠州农村大地上绽放的最美光彩。
张家荣:十天的支教经历 萌生教师梦想
暑期里,惠城区水口街道澳背村的澳背小学校园充满欢声笑语。教室里、操场上,一些大学生模样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着一堂堂趣味课。
张家荣(第二排右一)和“学生”们在一起。
“小朋友们,你们碰到过冬天脱毛衣时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吗?这些都是静电现象”……在四年级的课室里,一位阳光帅气“老师”开启了一堂趣味物理课,通过一个个生活现象,传授静电知识。
他叫张家荣,是惠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三学生。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团总支与学生会组建了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者以“走进多彩乡村,助力乡村教育”为主题,在澳背村开展为期10天的集调研、支教等多种形式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张家荣就是其中一员。
“接到下乡通知后,我们都很兴奋。” 张家荣说,“我老家就在山东农村,一直想参加支教活动,给淳朴的农村的孩子打开更多通往世界的窗口。”到了学校后,条件比较艰苦。学校没有宿舍,那10天,他们就在地上打地铺,虽然睡得腰酸背痛,但年轻的心毫不在意,躺下来就能呼噜睡着,就连每餐的快餐也吃出了家宴的味道来。
大学生志愿者在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辅导之余,还开设了十四门课外活动帮助中小学生开拓视野,张家荣主教趣味数学、趣味物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做好教案,在支教前一周,张家荣和队友们领到自己的任务后就开始定思路,找材料做了PPT,赴学校前每位队员还轮流进行了一番教案讲演,“我有10节课,但多做了2节课的PPT,准备详实。”张家荣说,“这些之前制作的PPT,我们在一天课程结束后,还会再次修改完善,因为孩子们的兴趣点可能会跟之前预想的不一样,要更新完善,做老师虽然是业余的,但我们完全是认真的。”
除了日常授课外,张家荣还是四年级34个孩子的班主任。“每天特别挂心,即便没有我的课,我也会走到教室后门,去看看班里的孩子有没有调皮;如果有一个孩子没到,我就会给家长打电话,了解迟到或不到的原因。放学后,让孩子们排着队出校,一个个看着家长接走孩子后才放心。”这十天经历,让他感觉到为人师身上的重任。
8月5日了,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张家荣心生不舍,走在熟悉的教室里,他给孩子们开了一次班会进行告别,坐在最后一排女生忽然站起来,大声说:“大张老师,等你毕业了,就来澳背小学教书好不好啊,我们好想让你教。”这一刻,这个1米8个头的男生,再也忍不住了,眼眶泛着泪光。
“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回来,回来看看你们!”也从那时起,他萌生了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的愿望,给乡村的孩子播种七彩梦想。
陈思思:调研织带仔现状 扛起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重任
夏日炎炎,惠州学院大二学生陈思思,坐车从深圳坪山区的家中出发,往龙门县城奔去,她参加了惠州学院“阆苑带货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来调研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织带仔现状。
陈思思(中)聆听阿婆讲织带仔的故事。
刚把第二天分工安排好,陈思思却收到了一个坏消息:次日要采访的织带仔传承人杨桂兰阿姨住院了,而当地文化站站长是杨桂兰的儿子,也因为要照顾住院的母亲,不能够接受采访。
怎么办?秀气的陈思思急得手心冒汗,向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求助,希望他们推荐另一位手艺人。那一晚,因为长途坐车,队友们都很疲惫,很快就早早入睡了,陈思思却辗转反侧,时不时看看手机有没有得到回复。
等到次日早晨六点,依然没有等到回复。陈思思只好和队员去周边市场队一边分发调查问卷,一边询问有没有认识织带仔的手艺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半小时漫长寻找,在县政府附近的一个小市场,一位摆摊的婆婆看到大学生给她看的织带仔图案,便说道:“这是她们村里人编织的!”并立即收摊热情地带领他们去村里。途中,陈思思手机响起,原来是蓝田瑶族乡书记在上东村给他们找到了手艺人,约好在文化站碰面,一行人脸上乐开了花,接下来的调研顺利开展。
“小小的织带仔寄予着瑶乡人对多子多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承载着瑶族人民浓厚的文化基因,也展示蓝田瑶族同胞的匠心。”三天的实地调研,陈思思惊叹于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也深觉大学生身上的责任担任。
调研结束后,他们连夜制作了视频,并在麻榨镇中心小学进行一次云宣传的活动,让这项手工艺真正走入校园。现在他们还将相关织带仔的照片和视频,制作推文,将其发送到学院各个系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提高其知名度。
“走出去,才能成长起来,才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时代的责任,现在队员都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助力瑶乡振兴。”陈思思说。
黄海鹏:“云上”支教,收获成长和前进动力
“志达,早,老规矩先做一个完型填空题先,做完了发给我答案哈!”8月16日早上8点30分,黄海鹏端坐电脑前,雷打不动地开始和他的“学生”交流,开始“云上”支教。
黄海鹏(左一)和“学生”交流。
今年暑假,在惠州学院读大三的黄海鹏加入了团市委发起的“青年云支教”项目。该项目共组织了103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博罗、惠东、龙门103名相对贫困家庭学子进行线上“一对一”“多对一”的学业辅导。
“我以前也做过云支教志愿服务,这次也主动报名加入‘家庭云教师’行列,想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黄海鹏说。
黄海鹏支教的学生是惠东县铁涌镇沙村读高二的方志达。好事多磨,一开始沟通起来却并不顺畅。8月5日,团惠州市委、惠州学院团委组织“青年云支教”大学生志愿者走访受助学生家庭,与受助学生建立线下线上紧密的联系。
促膝交谈一盏茶功夫,黄海鹏就赢得了方志达父亲的信任。两人非常投缘,黄海鹏当即给他解答一些学习上的难题。从那以后,两颗扑通向上的心,相会在“云’上”。
他们约定,将“云上”的辅导时间定在每周日上午。每次辅导前,黄海鹏都要仔仔细细做好备课工作,有时要花上近4个小时。“磨刀不误砍柴功嘛!”黄海鹏自信满满,“志达的基础挺扎实,但学科内部分知识存在盲区,不能很连贯地运用起来。这很像我高中时代的样子,有些不知方向,需要一个人指点迷津,拨云见雾。”
即便开学在即,他与方志达的周日约定仍不变。“志达把我当老师,但我更希望成为他的朋友或者哥哥,我们一起携手共同成长,共同开创美好未来。”黄海鹏表示能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献一点微簿之力,让他倍感青年人的自豪。
来源:惠州头条APP
采写: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马海菊
编辑:小兰
审核:陈雪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