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江门终于开渔了!
不少小伙伴已经蠢蠢欲动
各种海鲜大餐
安排的妥妥当当~
△甜甜圈 彭伟宗 摄
但是!!!
小伙伴们处理海产品时
务必小心谨慎!
因为海鲜上的海洋弧菌
可是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
最严重的可致死!
江门也有人中招!
台山六旬老人
处理海鲜不慎致手臂坏死
台山67岁的梁婆婆
在处理过年的海鲜时
接触到海洋创伤弧菌
不慎外伤
致左手有一个小的伤口
没想到,梁婆婆在受伤后短时间内由一个小小的伤口开始突然出现左手及左前臂肿胀疼痛明显,张力性水泡形成,皮肤紫绀,坏死溶解,伴寒战高热,随后紧急在台山市中医院入院。
注意!!!
前方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连续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了,再点也没有了
入院诊断为左前臂坏死性筋膜炎及感染性休克,细菌培养显示为创伤弧菌。医师对于危重的梁婆婆,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每日1个小时清创,运用再生疗法,得以保住生命及患肢。
中山小伙被鱼刺扎手
手指被感染迅速肿胀
25岁的陈先生
是中山某镇区一名卖鱼的商贩
平时与各种海鲜打交道
7月3日,他如常
在菜市场处理深海鱼类
不慎被鱼刺扎了一下手
初时,并未感到明显的疼痛和不适。半天后,受伤的手出现明显疼痛,并迅速肿胀,且伴有发热症状。陈先生当即驱车赶到医院就诊,医师在接诊时初步判断他感染了海洋弧菌,病情十分凶险,便立即收入院治疗。
△入院时双手情况
医生们一致认为,海洋弧菌感染病情极为凶险、恶化极快,需尽早进行手术才有可能保住患者性命。在患者入院后30分钟,手术旋即开始,术中广泛切开肿胀手指及前臂前后两侧,彻底清创,并预切病变范围近端约8-10cm。手术进展顺利,陈先生随后转入外科ICU监护。
△入院半小时后手术切开时情况,可见病情进展极其迅速
考虑到患者毒素吸收、脓毒血症,医生们又为他进行积极、连续性的血液净化,并予加强抗感染治疗。严密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及全身情况,随时准备截肢。术后患者创面分泌物培养证实为海洋弧菌感染。经过5天的不懈努力,陈先生终于转危为安,成功转出ICU,不仅保住了性命,也保全了肢体。
近日以来
类似的报道屡见不鲜
一起来了解
海洋弧菌为何被称为
“海洋中的无声杀手”
海洋弧菌
海洋弧菌,又名创伤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淡水和海产品中,尤以近海口多见。流行季节多在夏秋两季,由于夏秋季水温较高,更适合弧菌生长和繁殖,在这个季节,大约一半以上的生蚝和十分之一的螃蟹带有海洋弧菌。
△图源新华社
感染途径
海洋弧菌的感染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二是从口而入,食用含有海洋弧菌的食物,如生蚝、蚌类、生鱼片等。
我国于1990年首次报道一例,随后沿海各地区都有散发性病例报道。细菌从伤口侵入,12小时之内,皮肤伤口处开始红肿,出现水泡,随即形成坏死性筋膜炎,进而导致败血症、休克而危及生命。经消化道感染后,先期可能只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常见胃肠道症状,不被重视,而后会出现寒战、高热及其他败血症表现,进而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而死亡。一般人感染海洋弧菌很少发病,但如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长期酗酒者则为高危人群。
△此类病例肢体坏死情况
该病发病急,进展凶猛
往往两三天内就会致命
75%的患者在入院48小时内
因脓毒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不全而死亡
因此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
医生也提醒市民在处理海产品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应戴上防护手套以防扎伤,吃的时候也一定要煮熟煮透。早期识别诊断、早期减张、引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甚至早期截肢并早启动多学科联合抢救,是创伤弧菌感染救治的关键。
△图源新华社
医生提醒
▲长期饮酒并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平时更要谨慎吃生海鲜和接触海水,一旦发现下肢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淤青起斑等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尽快就医。
▲在夏季,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尽量少去海边,如果身上有伤口,最好不要接触海水,免得感染。
▲接触海水或生吃海鲜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处理海鲜时应戴手套,以防止扎伤。
▲很多海产品还可携带其他病菌,如毛蚶、泥蚶、蛤类、牡蛎、蟹等可携带甲型肝炎病毒,有的还携带霍乱弧菌、吸虫、线虫等。因此不可生食海鲜!不可生食海鲜!!不可生食海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海产品应该高温煮熟后再食用。
▲万一受伤要立刻用清水冲洗伤口,用含碘(0.1%)消毒液、双氧水消毒。
▲如果到海边游玩接触海水、进食海鲜、被海产品或海中的尖锐石头刺伤,出现皮肤红、肿、热、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以求尽快诊断。
各位小伙伴们
夏季出海要注意
处理海鲜要小心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