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特区创办的故事,你了解吗?

党史精读
+订阅

8月26日是广东经济特区40岁生日。40年来,广东经济特区敢闯敢试,为改革开放探路,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和“窗口”的作用,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示范。

今天,“党史精读”南方号带你回顾广东经济特区创办的历程。

中央同意试办特区

1978年5月,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的港澳经济考察团建议中共中央:可借鉴港澳的经验,把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基地,建设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游览区。这个建议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支持。1978年10月,广东省革委会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1979年1月,经中共中央同意,省委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珠海县改为珠海市。

时任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到香港履新后,提出将广东毗邻香港的廉价土地、劳动力和国际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设备、原材料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的工业区。1979年1月6日,广东省革委会、交通部将《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省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不久,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准在南头半岛建立工业区。7月20日,工业区破土动工。蛇口工业区可以说是深圳特区的一个“试管”。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珠海经济特区并题词

在1979年3月3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广东省的负责同志集体讨论了如何用各种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吸引进来。大家商议要选择一些条件便利的地方搞试验,建立出口加工区,吸引外资。4月5日至28日,习仲勋、王全国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议运用国际惯例,将深圳市、珠海市和汕头市划为对外加工贸易区。当时,对在深圳、珠海、汕头搞出口工业区的名称一时还定不下来,暂叫“贸易合作区”。

邓小平十分赞同广东这一富有新意的设想,当听说名称定不下来时,他提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工作会议同意广东省和福建省的要求,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等地试办“出口特区”,作为华侨和港澳商人的投资场所。

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1979〕50号文的形式批转了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提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中发〔1979〕50号文下发后,广东成立特区工作筹备小组,开展“出口特区”的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筹备小组提出把“出口特区”改为含义更为丰富的“经济特区”。198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同意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经济特区建设通过立法程序正式确定下来。

在困难和争议中一步步崛起

广东经济特区是在困难和争议中一步一步崛起的。早在经济特区筹备之初,邓小平就讲过:“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运用“借鸡生蛋”的方式,开展城市建设。广东经济特区通过外引、内联和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开发土地,兴建厂房、仓库、商业楼宇、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宾馆酒楼等基础设施。深圳经济特区以3000万的中央贷款和部分地方财政作为“酵母”,开发罗湖。珠海经济特区早期的产业方向定位发展旅游业,珠海与澳门珠江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珠海石景山旅游中心,并兴建大量宾馆、公园、游乐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汕头经济特区起步晚,由于资金短缺,采取了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收益一片的方针。

试行招标承办制度,创造深圳速度。1980年底,在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建设中,市房地产公司参照海外工程承包的普遍做法,制定《房地产公司工程招标试行方法》,采用公开招标办法确定承建企业。竞争非常激烈,第一冶金建设公司中标。1981年1月,“国商”破土动工,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实行大包干,创造5天建成一层楼纪录,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建筑任务。深圳在建筑行业引进竞争机制,采用招标投标的新体制,提高了基建经济效益。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三局一公司投标承建的53层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3天建一层主体结构新纪录,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被誉为“深圳速度”。

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走向法制经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原则规定,先后批准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入境出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省经济特区企业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经济特区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对外商在经济特区的投资优惠待遇方面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并成立经济法庭、法律顾问处和经济仲裁办事处,使特区的立法司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以“三来一补”起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到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吸收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9.32亿美元外资和3万多台(套)技术设备,建立包括电子、轻工、纺织、食品、建材、石化、机械等行业在内的770多家工厂,年产值25亿元,比1979年增长39倍。珠海经济特区也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设备,建立外向型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美华录像带厂、湾仔华声磁带厂、中瑞表壳厂等都令人耳目一新。汕头经济特区坚持逐片开发,注重实效,办起45家工厂,产品出口比重达到60%以上。

大胆突破旧体制

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实行思想观念大变革。1979年8月,交通部四航局承建蛇口港。四航局工程处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做法是每人每个工作日劳动定额为运泥55车,完成定额每车奖2分钱,超过定额每超一车奖4分钱。实行了新制度以后,码头施工速度大大加快。此事给蛇口工业区的领导人和建设者很大启发,深切感到时间的重要,效率的重要。1981年11月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标语牌竖在蛇口最热闹的商业街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提出,被称为“冲破思想禁锢的又一声春雷”。

在大胆冲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适应特区经济发展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体制方面,深圳改革的步子迈得最大。例如,破除传统“大锅饭”式的用工制度,积极推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和双向选择的劳动就业制度;破除“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原则,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招聘干部,建立严格的干部考核制度,定期对领导干部实行民主评议和信任投票,克服官僚主义;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行政事业单位改变传统的“低工资,多补贴”的等级工资制,实行结构工资制,等等,大量开先河的改革经验在这里产生并走向全国。

内容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广东历史简明读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栏目指导】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内容整理】王聪 章丽娟

【党史精读栏目主持人】王聪 张丽红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李珩丹
校对 钟盛洋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