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以武为舞”——坂田永胜堂麒麟舞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 订阅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是根据“麒麟永远胜利”的意义而命名的,据记载该舞由坂田永胜堂麒麟队创始人熬头四(花名)于1840年创编,沿袭至今已传承有十一代,距今约170年的历史。

坂田永胜堂麒麟队组建于鸦片战争时期,为了避免外村人及强盗来袭,创始人熬头四为增加村中年轻人习武的兴趣,将南派武术融入到舞麒麟中,模仿动物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状,并融合武术步法、拳术、大刀、棍、铁叉、内针、对打等,表演麒麟出洞、嚼脚、弄麒麟尾、打瞌睡、摆青、踢青、采青、水仙花、十字清、鹩花园、麒麟翻王等套路创编了永胜堂麒麟舞。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常在春节期间或平时民间的喜庆场合表演,表演前麒麟头需进行隆重的开光仪式和表演前仪式。

舞麒麟一般由两人完成,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被,以唢呐为开始信号,一声响后,麒麟伴着第一场鼓声跃出场,开始舞起。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十分注重麒麟队队员个人品德的教育,熬头四当年在成立麒麟队之初,便定下了入行的规矩和师训,告诫队员们必须以礼待人,不可仗学武欺人。入行后必须先学武,未精者不得学舞麒麟。这套规矩和师训一直被后人延续至今。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历经百年,一脉相承传承至今,是坂田人民在特殊环境下创作的动物舞蹈,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较高的民俗学和艺术价值。

麒麟舞(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已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