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调研丨仲恺高新区:放权赋能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仲恺发布
+ 订阅

说起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工作忙、压力大、任务重,可以说是全国基层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

仲恺高新区也不例外。镇街是仲恺高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征地拆迁、城市更新、环境保护等工作任务繁重。就拿征地拆迁来说,今年仲恺要征地2.4万亩,仅陈江就有大大小小的征地拆迁项目80多个。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通过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提高基层服务效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摄

因此,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仲恺高新区特别注重给基层减负,增加人、权、物。

“尽可能把管理职权、执法权限、服务职能和人力资源交给镇(街),通过强化镇(街)的党建引领,做优镇(街)的治理体系,做强镇(街)的治理力量,丰富镇(街)的治理权限,使基层治理更加得心应手。”仲恺高新区委编办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仲恺高新区通过上收镇(街)任务,下沉工作力量到镇(街),赋予镇(街)区级职权,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提高基层服务效能,抓实基层干部队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收任务,破题基层负重

全区督查检查考核事项 由120项精简至19项

“陈江的干部走路都是带风的!”日前,陈江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张晓敏和记者谈起基层工作时开玩笑说。

张晓敏介绍,“3+1”(征地拆迁、城市更新、环境保护和“两违”整治)是今年该街道的重点工作,“累加起来共124项任务”。

在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仲恺高新区特别注重减少基层工作任务,减轻基层干部负担。聚焦督查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督促全区各单位清理、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等事项,把基层干部从迎检迎考的压力和重担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时间在出实绩上用力。

据统计,经过专项清理规范,全区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由120项精简至19项。

“减负松绑”不等于“放任不管”,仲恺高新区始终坚持“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原则,不断推动改进和完善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

▲东江科技园科技企业加速器。图片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

今年7月,该区还出台了《仲恺高新区差异化绩效考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统筹建立科学合理的差异化绩效考评,将考核内容聚焦区委、区管委会重点工作事项,实行滚动式更新,由各牵头单位确认考核事项,根据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制定目标计划及倒排时间表,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权重,改变以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式。同时,将考评结果与年度绩效奖励直接挂钩,推动差异化分配,打破“平均主义”,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实施两项一体化改革

除了压减基层督查检查事项,仲恺高新区还把市政园林建设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职能上收到区级,减少基层工作任务。

“原则上来说,区级能做得更好的、上收能实现更好效果的任务,我们就收上来,让基层有更多的精力、资源服务好群众。”仲恺高新区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说。

2019年5月,仲恺高新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仲恺高新区理顺全区市政园林建设管理一体化工作机制方案》,提出围绕区委“奋力争创国家一流高新区”目标,实施城市道路、园林绿化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除了内街小巷绿地、社区绿地、湿地公园绿地外,都纳入我们的常态化管养范围。”仲恺高新区公用事业办有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仲恺高新区投入超过1亿元,完成了仲恺大道、新华大道、惠风二路、环侨路、和畅六路、惠风七路等区内主要道路的景观提标升级改造工作。

“以前,市政园林按照‘属地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各镇(街)的标准不一样,园林绿化效果自然也不一样。上收镇(街)的市政园林管养任务后,打破了条块分割壁垒,全部按照区的标准进行统一管养,镇(街)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仲恺高新区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仲恺高新区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日新日异。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

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改革同步进行。仲恺高新区将全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归口统筹管理,充分整合全区环卫资源,建立“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的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机制,形成“一把扫帚扫仲恺”新模式。

“如今,全区的环卫设施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可实时监控环卫设施使用状况,实现在全区范围内合理调配环卫资源。”仲恺高新区城乡环卫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下沉力量,破局人少事多

近年累计下沉区级工作力量259人到镇街

其实,基层不仅事多,还人少,尤其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

据统计,仲恺高新区5个镇(街)在编人员仅400余人,这显然无法满足基层工作需求。因此,在上收镇(街)任务的同时,仲恺高新区也注重下沉力量。

2016年,仲恺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区属人社所下沉镇(街)与镇属社保所整合改革,下沉工作力量52人到镇(街);2019年和2020年,又在市委编办的大力支持下,下沉103名编制到镇(街);近期又下沉城管执法和畜牧兽医与渔业工作力量104人到镇(街)……据统计,近年来,仲恺高新区累计下沉区级工作力量259人到镇(街),使镇(街)工作力量增加近三分之二。

更值得关注的是,仲恺高新区筹措了80个编制,建立了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用于保障重点产业、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学科等紧缺岗位需求,引进科技、经济、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为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潼湖生态智慧区。图片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

“我们区的人员编制是极其紧缺的,在这种情况下拿出这么多编制来做人才周转池,可谓使出了洪荒之力。”仲恺高新区委编办有关负责人说,“这也体现了我们区委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信心和决心。”

据介绍,通过周转池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必须是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以及经区委编委会议或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的其他紧缺型人才。区直、园区和镇(街)事业单位,教育、卫生系统均可申请。

选拔年轻专业干部充实镇街领导班子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镇(街)领导班子的素质,与各镇(街)发展息息相关。

在去年开展的“高质量发展县区行·问策仲恺”活动时,调研采访组发现,仲恺高新区干部队伍总体来说是好的,但受工作压力、晋升空间、身份体制等因素影响,个别干部出现畏难情绪,敢闯敢试、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有所减退。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始终把选优配强镇(街)领导班子作为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之一,持续优化镇(街)领导班子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加强区镇两级干部双向交流,促使干部多岗位锻炼,充分挖掘干部潜力、激发队伍活力。比如惠环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有13人,80后就有4个,有的还是从机关下来的。

▲惠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图片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

2019年,仲恺高新区完成征地面积2.2万亩,新增建设用地4772亩,实现在建产业项目达69宗,创下2010年体制机制改革以来年度在建工业项目新纪录。这些项目投资总额预计达477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产值达1913亿元。

有干事冲劲、年富力强、具有专业知识的干部充实到了镇(街)领导班子,镇(街)的战斗力、执行力自然增强,也让镇(街)日益繁重的任务得到了更好落实和推进。

潼湖镇副镇长刘瑞清就是去年7月从仲恺高新区党群办提拔到潼湖镇的。刘瑞清坦言,机关工作方式确实与基层很不一样,相比而言,基层工作更复杂,常常需要直接面对企业、群众,对于年轻机关干部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

同样的,年轻、专业机关干部的到来,也给基层带来新气象。“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拼劲、冲劲更足一些,‘白+黑’‘5+2’是常事,而且由于在机关待过,我们在与上级协调方面更有经验。”刘瑞清说,他是学经济的,“今年区委还给我们派来了一个90后班子成员,是学土木工程的。”这对于处于大发展阶段的潼湖来说,无疑是“及时雨”。

赋权镇街,打破事权不对等

率先全市启动城管执法机制改革

镇(街)是最末端的行政组织,承载着城乡管理、社会保障、民生服务、综合维稳、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等大量事务。然而,现实却是:镇(街)存在较多的权责不一致、事务与财力不匹配现象。

比如,城乡管理执法,以前,镇(街)有城乡管理职责,却没有城乡管理执法权,各镇(街)的城监人员开展工作,常常需要和区级执法人员一起配合进行,工作中存在着指挥不够顺畅、权责不够清晰、保障不够有力、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

▲仲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图片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

2019年4月,仲恺高新区在全市各县(区)中率先启动城管执法机制改革,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人员下放的原则,将区级城管执法力量全部下沉派驻到各园区、镇(街),整合园区、镇(街)城监队和国土所执法力量,成立综合执法队,并将相应的经费、物资、权责调配至综合执法队,由各园区、镇(街)统一领导、管理、使用,实现园区、镇(街)有人执法、有权执法、执法有保障。

整合了执法力量,明晰了权责边界,仲恺高新区的城乡管理效能显著提高。2019年,该区提前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全年250万平方米的“两违”拆除任务,被评为全市优秀。

“今年要求成建制划转城管执法队伍到镇(街),有了前期打下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实现‘秒落实’了。”仲恺高新区委编办有关负责人说,近期,该区各镇(街)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将城管执法队伍划转到镇(街)。

镇级公共服务中心可办事项超160项

“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中,我们尽量把服务事项下沉镇(街),把与镇(街)发展、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下沉镇(街)。”仲恺高新区两委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仲恺高新区按照实际需要、宜放则放的原则,将区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下放镇(街):2019年将区级363项城乡管理执法职权下沉镇(街),基本实现城管执法管理属地化、“两违”管控和城乡管理一体化;大力推动区级公共服务事项下沉,镇级公共服务中心可办事项超160项;村级实行代办制,村民办事不出村。

今年3月,为方便企业和个体户等排水户办理排水手续,仲恺高新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将城镇污水排水管网许可审批的管理职能,委托给各园区、镇(街)。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更多权力的下放,镇(街)企业、群众办事将越来越方便。

据介绍,接下来,仲恺高新区还将梳理编制镇(街)权责清单,明确划清区镇两级事权,让镇(街)不再因“属地管理”的模糊界限而困惑,真正做到轻装上阵,同时能把有限资源用到刀刃上。

◇潼侨镇环保工作人员:“你们的排水许可办理好了吗?”

◆企业办事员:“还没有呢!要到区里去办吗?”

◇潼侨镇环保工作人员:“现在不用了,在我们镇公共服务中心就可以办,你去之前打这个电话问问……”

◆企业办事员:“太好了,现在办事方便多了!”

权力下放,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让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更有激情。

▲仲恺高新区黄沙洞水库环境优美,水质优良。图片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

“我们希望,通过放权赋能,让镇(街)干部有实现干事创业的理想舞台。”仲恺高新区党群办有关负责人满怀憧憬地说。

来源 | 惠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