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是一部勇敢的电影。它在银幕内外的英勇表现交相辉映,承担着也完成了“排头兵”的使命。
影片8月3日发布定档消息后瞬间刷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不论是极高的成本,还是影院复工之初30%的上座率控制,抑或观众仍存在的顾虑心理,以及一片未知的市场前景,《八佰》选择此时上映,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八佰》主演之一杜淳通过身边朋友了解到,整个电影圈的人都非常在乎《八佰》会取得怎样的成绩。中国电影圈沉寂半年,需要“强心剂”来鼓舞士气,“《八佰》开启点映后,又有一大波新片定档。这给大家以信心——说明中国电影市场还在!”
这部电影与广东梅州息息相关。它讲述了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壮士”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在这次战役中,中方指挥战役的团附谢晋元是梅州蕉岭人。而杜淳是谢晋元的扮演者。
杜淳的谢晋元定妆照。
从2017年8月敲定饰演谢晋元,到次年3月拍完,杜淳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谢晋元这个人物的演绎中来,“很少有拍这么长时间的电影了”。杜淳也被谢晋元为了国家舍生取义、甘心赴死的精神所深深打动,“我演的是一种《八佰》精神”。上周日,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独家专访时,杜淳提到,作为一名演员,能参演《八佰》是无上荣光,“这是由内而发的骄傲感,这是一个很有魔力的剧组。”
《八佰》8月21日正式上映,梅州人的朋友圈也掀起了一股“必看”的转发风潮,“骄傲”“感动”“震撼”“深受鼓舞”……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梅州观众难掩激动的情绪。杜淳非常感谢梅州影迷朋友们的肯定:“谢晋元将军是广东梅州蕉岭人,我能够出演他,是我莫大的荣幸,能够演到我们广东梅州蕉岭出来的英雄人物,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骄傲。”
戳视频看杜淳的专访↓↓↓
独家 |“谢晋元”杜淳:我演的是《八佰》精神,“夹生”广普是刻意为之
▶演“说不好普通话的客家人”,尽量避免喜剧感
南方+:梅州话挺难懂的,作为北方人,磕台词是不是很痛苦?
杜淳:那肯定,客家人说普通话,也没有个标准,每个人说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只说了一句标准的客家白话,那是在跟俞灏明演的角色说,“按照我们祖上的规矩,上天见长辈要干干净净的。”梅州属于广东省,大家会认为我们说的是“广普”,但其实是“客家人说普通话”。
南方+:好多人说你的“梅普”或者“广普”有点夹生,也有点出戏,你有什么回应吗?
杜淳:用广东这一带的普通话来说慷慨激昂的台词,有时会出现滑稽感,所以我们已经尽量地把所有的喜剧感全部脱离掉。
如果是正常的交流对话,用不是你母语的(语言)体系来演一部戏其实很简单,难的就在于像我这种慷慨激昂大段台词上说方言。因为“慷慨激昂”的情绪,尤其在说一些口号类的话的时候,很容易出滑稽感。
历史中的谢晋元影像
梅州的晋元将军纪念楼。
南方+:台词老师是梅州人吗?让梅州人说普通话那样教你?
杜淳:有客家人也有广东人,两边都来了,我还得找一个中间的合适度,不能过了,过了你就真的变成喜剧了。你在发号施令的时候,又必须说普通话,你要让官兵都听得懂,不能说白话。我们要的就是一个“说不好普通话的客家人”的感觉。
南方+:我看到你也有特意去学习练毛笔字,但我不知道我的记忆是不是有偏差,影片里好像没有相应的桥段?那你觉得特意做这样的功课,对演员来说必要性在哪里?
杜淳:本来有这场戏,但没剪进去。拍电影要注重各方面细节,尤其我们电影的团队注意细节已经到了“成疯成魔”的状态。当然这也是你做演员的基础,是必须要做的。哪怕这部电影里面没有出现,但既然导演希望你尽量地还原这个人物,你就要去做。
▶演的是《八佰》精神,没有一个镜头好拍
南方+:谢晋元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是特别打动你的?
杜淳:首先是一种精神,为了国家舍身取义、甘心赴死的精神。当时谢晋元将军能带着他最精锐的这420个人留在上海四行仓库,守住上海的最后一小块地方,我觉得他就是民族英雄。
到现在为止,四行仓库还保留在繁华的上海市区,供后人瞻仰。而且也有以谢晋元的名字命名的晋元路,还有晋元学校,这都说明了当时谢晋元对上海人来说有多么重要,要不然不会一直流传到现在。
南方+:片中端午、算盘、羊拐这些人物都挺立体的,有不少篇幅刻画他们的性格及转变。但在片中谢晋元私下真实的一面没有显露出来。
杜淳:我觉得我更多演的是一种《八佰》精神。这个戏的每个角色要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谢晋元承担的部分就是一个精神领袖,他需要向外界传达《八佰》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留在四行仓库,为什么要守住四行仓库。
电影中的冲桥场景
南方+:据说结尾冲桥那场戏足足拍了十天,为什么会拍这么久?
杜淳:这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没办法简单拍。每个镜头里都包含那么多人,那么多的炸点,还有照明灯、追光,身上的弹着点,演员怎么反应,地上的爆点什么时间爆,摄影机怎样精准的捕捉到我要的画面……太难了,不是原来有些电影的片场,大家坐下来聊聊天那么简单。
我们反复地一遍一遍地来,而且只要一个镜头没有过,再想拍第二个镜头,就要等40分钟到1个小时。因为所有的炸点、演员身上的弹着点要重新去补,拍了三遍、四遍没有过的话,五六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再加上这是夜戏,得天黑了才能开始拍……所以这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把精力和热情留在镜头前,其他时候“做回自己”
南方+:早些年你也被质疑过,称你的性格似乎不适合做演员,你会有一个阶段,暗自跟这种不看好较劲吗?
杜淳:说实话,我一直都没较过什么劲,我的性格也不是一个较劲的性格。我就觉得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了。我是演员,我就做好演员份内的事情,把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磨合好,我觉得就够了。
他们原来可能觉得我不适合做演员,是觉得我不够热情,不够外放,但也不是所有的演员都是那么外放的性格,我们这样的性格到了镜头面前反而会变得很爱外放,很爱展示自己。但生活中就没有必要再去演,生活中就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以一个本来的自己好好生活,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全部都留在镜头面前。
杜淳日常写真
南方+:反过来说表演有让你的性格发生一些变化吗?比如你以前可能有点怵镜头,或者不太愿意跟别人打交道,现在会好很多?
杜淳:到现在为止我也不喜欢除了演戏之外的其他事情,我连拍照都不喜欢,我特别不愿意拍照。这是性格问题,我倒不是怵镜头,我拿我的精力来演戏就好了,剩下的时间我就好好休息,做我自己了,回归我自己的生活这不香吗?
为什么非要每天去拍照,摆各种姿势?但是很多人都很喜欢拍杂志什么的,性格决定了你的方向。那些真人秀我也不适合,因为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有时候说话又特直接,容易得罪人,容易把实话都说出来,到最后还得被网友给攻击……踏踏实实当演员得了。
南方+:去年的《无主之城》里你可以说是暴瘦,外界对你减肥的解读是想要寻求转型,你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是这样吗?
杜淳:我当时希望用自己的外形去帮助自己进入角色。因为我演的人物,是两三年都走不出来当年的错误的状态,他的状态应该是邋邋遢遢的,胡子也不刮,头发也不剪,脸也不洗,很消瘦。我希望外形能够帮助我来准确地刻画人物,你刻画任何一个人物都需要外形上的帮助的。那个戏完了之后,我就没有再继续保持那个状态,让自己稍微胖回来了一些,丰满了一点。因为我发现那样瘦只是对角色好,但是并不太好看,比较显老。
南方+:但健身的习惯没有丢?
杜淳:这个没有丢,因为这是为了保证自己的体力,也能够让身体健康。你自己起码身体健康、体力够好,在拍戏的时候才能撑得住,要不然像《八佰》这么苦的戏,天天在那打,背着人跑,你怎么能够撑得下来呢?所以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自己的职业。
【采写】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实习生 谭海燕
【视频拍摄】蕉宣、《八佰》片方提供部分视频素材
【视频剪辑】实习生 谭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