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东莞版深夜食堂
凌晨12点35分,厨房的风扇声呜呜摇头,旁边的蒸锅里热气升腾,厨师莫梓材将一块块排骨放入半熟的米饭中。
街道开阔,车流稀少,一旁的路灯、广告灯箱已经适应了夜色,和谐的点缀着东莞城市的夜景。当晚11时,记者一行驱车从市区出发前往麻涌镇,寻找东莞版的深夜食堂,1个多小时后,记者在后厨看到了这一幕。
深夜,就馋那一口
经过新基牌坊,穿过一座小桥,巷子两侧的店铺散发着慵懒的味道。在写着“新基大街14号103”的门牌号一侧,小巷深处,远远地看到灯火下闪烁的人影。
“这就是深夜排骨饭了!”麻涌当地的一位工作人员担心我们找不到,特地来到附近等我们。
门口排队的人流,近十张大小不一的桌子,光秃的外墙上甚至没有店名,正是这个红色砖瓦房里每到深夜生产着东莞美味。
走近瞟一眼食客餐桌上的美食,大盘蒸排骨、小碗排骨饭,小碟肠粉,每桌客人的桌上基本都是这三样,如此简单的菜单为何吸引着如此多的人来?
“就是馋那一口,里面放了猪油,很有小时候的味道”,凌晨3点多,来自虎门镇的张先生带着几位好朋友来到店里。
生粉、盐、蒜油豆豉包裹着一块块排骨,在反复搅拌下肉质滑嫩味道鲜美。一把把晚稻籼米均匀分布在笼屉的小碗中,再冲入90度左右的开水,既节省蒸煮时间,又让颗粒内外保持韧性。
四五个蒸笼在大铁锅上垒起,15分钟后蒸汽升腾,一碗碗排骨饭准备出炉。晶莹的米粒,粉嫩的排骨,要浇上一勺经过调味的猪油才够味!油汁顺着葱叶浸入米饭,一口吃下,整个口腔香气回绕。
一碗排骨饭4元,每天只做200多份,络绎不绝的店门口,食客们已经习惯自己排队,排不到堂食的顾客也早就从收银台边拽出打包塑料袋,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一个个打包的顾客拎着四五盒排骨饭消失在巷口。
“价格便宜,味道店铺接地气”,刚打包四份排骨饭的徐炜佳告诉记者,几乎每两周他们都要来吃一次。
环绕早已坐满顾客的小店,来自莞城、虎门、中堂等镇街的市民每到凌晨1点左右都会坐在这里,点一碗排骨饭,和朋友聊聊各自近况。
深夜,只为那些人
为何要在半夜开一家排骨饭?深夜排骨饭的诞生其实源自于麻涌当地的一个工种。
“麻涌香蕉大又多,蕾蕾象个大猪萝;待到秋来蕉子熟,香气飘过五条河”。有记载显示,自宋以来,东莞市麻涌镇已开始种植香蕉,麻涌出产的香蕉以色鲜质美、香味浓郁、清甜可口、肉质细腻而闻名中外。
凌晨四点,蕉农准备出发,临行之前一定要到附近小店吃上几口。上世纪90年代,麻涌镇许多人都从事香蕉的种植和贸易工作。早期香蕉的运送多靠船运,运输时间长,条件差,为了保证香蕉的新鲜度和质量,形成了凌晨4点前收割香蕉的传统习惯。
为此,深夜的一碗排骨饭对那时的蕉农至关重要。当天凌晨5点,仍然保留着这一习惯的老蕉农准时出现在材叔门前,昏黄的灯光下,几位老人再次拿起那碗熟悉的排骨饭。
1993年开业的深夜排骨饭,为凌晨工作的蕉农送上一碗热饭,也成为千禧年后东莞工厂人的深夜归宿。
进入21世纪,麻涌顺应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电子、光伏、机械制造、食品和制衣等各类工厂在各村落地,制造业逐渐代替香蕉产业,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主力。
“这周围工厂多,许多年轻人下晚班后肚子饿,都会来这里吃,吃了好多年了,来的好多都是老顾客”,材叔开心的说。
从蕉农到流水线上的打工者,深夜排骨饭的开业时间也从早期的凌晨2点到5点,提前到凌晨12点到4点。
如今,南基二路二号深夜食堂附近一家学校的出现,才让这碗排骨饭彻底火了一把。口口相传下,来自广州等周边城市的食客也纷纷前来打卡,“我朋友推荐的,这是我第二次来,挺不错的”,一位家住广州增城区的顾客说。
深夜元素,朴实的美食,在夜宵经济繁荣的时代,深夜排骨饭像一股清流引来围观。深夜,约四五好友,点几份排骨饭饭,再尝几盘嚼劲十足的肠粉,一番大快朵颐后青年人的夜生活才算完整。
【记者】李玲玉
【摄影】李玲
【视频】黄伟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