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深圳:要一马当先更要万马奔腾 践行改革开放领跑之城

广东住房城乡建设
+ 订阅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句话写在了深圳博物馆的墙上。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深圳的发展历程,是“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最好诠释。“敢闯敢干”的特区精神,从特区建立之初开始至今,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前往追梦。而今的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敢闯敢试”也被赋予了“先行示范”的新时代内涵。

“政策只会越变越好”

        罗湖区渔民村,这个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与香港隔河相望。被称为“水流柴”的渔民村人最早是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顺东江漂来打鱼,生活艰苦。老村长邓志标见证了渔民村的第一个“春天”,“到1979年,已经有酒楼、珠宝加工等好几家香港工厂来村里投产,厂房租金都到了村民口袋里。” 1981年渔民村每户平均收入10588元,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最富庶村庄之一。1984年1月25日,邓小平同志来渔民村视察,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策肯定会变,但只会越变越好!”渔民村建设的历程,是深圳拓荒牛奋力开荒的历程,也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和深刻变迁的样本,村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渴盼与追求,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改革开放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过去40年,深圳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其生动的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深圳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任务,计划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条重要启示。从昔日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中国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和成功典范。在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等领域,深圳硕果累累。

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深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70%以上。目前,深圳已成为国内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本土拥有华为、招商、平安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华大基因、大疆科技、迈瑞生物等一批新兴科技企业也在加速成长,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代表。

        与此同时,深圳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1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授权量增速、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五项核心指标居全国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1.7万家。累计引进全职院士60名,认定高层次人才15100人。在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深圳超前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开工建设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学等大科学装置。加速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高标准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创新载体,组建11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2019年末全市各级创新载体达2258个。

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深圳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深圳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着力优化贸易投资、产业发展、人才发展、政务、法治和绿色发展等6大环境,推出240多项改革举措,使深圳成为国内市场干预最少、营商环境最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在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出台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建设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区,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跃升等七大工程,推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推行项目推荐“悬赏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形成了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供给侧新优势。

        在教育医疗住房领域,深圳补短板改革纵深推进。其中,住房制度改革引领全国,出台“1+3+N”住房政策体系,构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形成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深圳“二次房改”。创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打造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马当先”,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集团化运作,罗湖医改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被世界卫生组织推向全球。

城市更智慧,生活更美好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深圳正在探索城市运行管理的新型模式,推动政府加快数字化转型,力求将城市建设得有血有肉,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智慧化建设的成果。

        新基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大动脉”、转型助推器和创新发动机。在8月17日上午的“点亮深圳 5G智慧之城”发布会上,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宣布:深圳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率先进入5G时代。据悉,深圳5G基站已累计建成超过4.6万个,基站密度国内第一,由此成为全球5G第一城。

        目前,深圳已总投资超过16亿元,选取医疗、教育、交通、警务、能源等10个领域开展政务应用示范,选取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园区等10个行业领域开展典型应用。涌现出“5G超声空中诊室”“5G机器人义警”“5G+智慧机场”等众多应用场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乘坐地铁刷“二维码”即可、医院看病一部手机全部搞定、足不出户买到可口美食,这样高效便捷的智慧生活,在深圳已是常态。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标杆市之一,深圳通过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建设统一的城市综合信息数据平台,积极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智慧化建设的成果。

让城市运转更加高效

        一个智慧的城市,是个动态的有机生命体。在智能系统的控制下,城市运转更加有序,资源调度更加合理。从递交申请到收到批复,仅用了6秒时间,公司申请的600万元项目备案顺利出证,这让深圳市迈迪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鹏倍感惊讶,“我们都吓一跳,还以为系统搞错了。”实际上,这是深圳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秒批”服务带来的便利。

        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务服务“秒批”改革,通过信息共享、自动核验、智能比对,实现了全程无人工干预自动审批。最新数据显示,在人才引进、高龄津贴申请、企业注册、网约车驾驶员证申办等领域,深圳实现“秒批”事项212个。在此基础上,深圳进一步强化电子证照、电子材料共享,在全国首创无感申办“秒报”模式。更多情况下,市民、企业办事只需“选择”,无需“填空”。“秒批”和“秒报”的推出,以最简的手续、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对内极大地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对外极大地提升群众获得感。

        目前,深圳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已达100%,99.92%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94.05%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次跑”。记者了解到,今年深圳还将融合“秒批”“秒报”改革经验与成果,推出“秒报秒批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即在申报环节实行“秒报”(无感申办),在受理审批环节实行“秒批”,实现全流程不见面、零跑动、全自动的政务服务,实现即报即批、即批即得。

构建新型“城市大脑”

        深圳抢抓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基建”的建设机遇,大力推动“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形态下的“城市大脑”,为市领导和各区、各部门提供“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的智慧化管理服务能力,助力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指挥中心已完成基础支撑环境的部署,接入了全市63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多类业务数据,25万多路视频数据,接入了全量三维可视化地图,融合了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块数据”智能底板,实时感知城市的人口热力分布、各类城市部件和各类的服务设施。比如,当台风、暴雨等应急事件发生的时候,应急指挥部门可以在指挥中心,使用视频会议、语音对讲、监控探头、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快速组建实景指挥场景,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智能匹配救援力量,一键下发调度指令。在企业监管服务方面,指挥中心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实现全市340万多家商事主体信息一网呈现,建立了风险预警库,实时预警企业的严重违法失信、监管处罚、司法涉诉、投诉举报等违规违法行为,并纳入了信用管理。

        当前,深圳正在抢抓新基建的机遇,全面升级“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通过5G和AI技术业务上的应用,构建“云上深圳”,让市民能够更方便地在线上办公,在线上社交、在线上购物,推动深圳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温暖更加智慧,更加高效与便捷。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1985年,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开业典礼(见下图,作者许光明)。

        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是中广核集团的前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和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而1987年8月7日开始建设的深圳大亚湾核电站,也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46亿美元,引进法国M310核电技术,甚至连水泥沙子都是进口的。

        2020年,中广核集团位于深圳龙岗区的综合热工水力与安全实验室(见上图)。

        这里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地和实验场,“华龙一号”全部核心装备实现了国产化,现在,“华龙一号”正在中广核防城港核电基地建设,同时也走出国门,应用于英国一个筹建中的核电项目。

从深南路到深南大道

        1982年,正在建设的深南路(见下图,作者刘廷芳)。

        1980年,2.1公里长、7米宽的深南路,从蔡屋围修到上步工业区,成为当时特区内最长的路。从1982年到1984年底,深南路第一次扩建工程完工,路面拓宽到50米。1985年深南路北侧的上海宾馆竣工开业,成为城郊分界点,“看到上海宾馆,算是进城了”。

        2020年,深南路两侧高楼林立,地王大厦、京基100大厦,夜晚的罗湖蔡屋围灯光璀璨(见上图)。

        1993年,全长25.6公里的深南大道全线贯通,横跨罗湖区、福田区和南山区。1997年,从上海宾馆往西原有的6车道拓宽成8车道。深南大道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道路两旁地标性建筑林立,成为深圳的名片。

从广九小站到国际枢纽

        1982年,深圳火车站(见下图,作者刘廷芳)。

        当时只有一条广九铁路经过深圳,深圳站是一个小站,只有一个售票口,没有候车室,人们在广场上候车。

        2018年,一列高铁从深圳北站开出(见上图)。

        如今,广深港高铁、厦深铁路、广深铁路、穗深城际铁路等6条线路连接深圳。同时,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国际客运通航城市已达到60个,深圳地铁线网总里程将超过400公里。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将打造国际一流综合交通枢纽。

从人工港到5G智慧港

        1984年,蛇口赤湾港的吊车(见下图,作者许光明)。

        赤湾港是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的一批基础设施,1984年5月,蛇口赤湾港开始对外籍轮船开放。

        2020年8月19日,妈湾智慧港进入测试作业阶段,5G技术应用的无人驾驶货柜车在港区穿梭(见上图)。

        智慧港集成了招商芯、招商ePort、人工智能、5G应用、北斗系统、自动化、智慧口岸、区块链、绿色低碳等九大智慧元素,智慧港配载效率比人工提升15—20倍,现场作业人员减少80%,综合作业效率提升30%,安全隐患减少50%,碳排放量减少90%,进出口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比全自动码头建设成本减少50%。

从“三来一补”到“深圳制造”

        1984年,蛇口三洋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线(见下图,作者许光明)。

        改革开放让蛇口率先发展起“三来一补”产业,蛇口三洋电机有限公司是日本在中国开办的首家独资企业。三洋电机公司招聘大批外来务工者到蛇口工作。1990年,以蛇口三洋公司厂房为原型,拍摄了电视剧《外来妹》,从此“外来妹”一词广为流传。

        2020年,大沙河西岸南山科技园,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方大、迈瑞医疗、大族激光、金蝶软件、创维数字、中国长城等一批知名高科技企业成为深圳的主角(见上图)。

        近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起草了《深圳市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深圳将重点发展5G、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等新兴领域,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时尚产业等领域培育出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 来源:羊城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