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还记得“青少年创新科技竞赛”吗?
因为一起“六年级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事件,这个竞赛被推至台前。很多人说,既然异化成了家长比拼的工具,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竞赛活动白名单》。敏锐的家长们发现,白名单新增了14项竞赛,备受关注的“青少年创新科技竞赛”,从榜单上消失了。
目前还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是否有直接因果关系,落选白名单也不说明竞赛以后就不举办了。但从“叫好声一片”来看,大家也许早就受够了名目繁多的竞赛,渴望竞赛公平。
竞赛的本质,是为了挖掘孩子兴趣、培养综合素质,但近年来,它们纷纷变了味。
典型是前几年,“杯赛热”“培训热”在市面上盛极一时,“超纲教超前学”“强化应试”等行为也屡禁不止,不参加个竞赛、不拿个证书,似乎孩子就落后,就上不了好学。
围绕一些竞赛,也产生了“投机心理”。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助跑”,不惜代为操作,甚至“跑关系”“打招呼”。竞赛看起来“高大上”了,但这样比赛能考出几成功夫?
白名单的作用,就在于作反向排除。入选了白名单,代表着教育部的认可,公平公正。没有入选,虽然并不代表不合规,但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吸引力显然要“凉凉”了。
以大名鼎鼎的中小学数学“四大杯赛”——“迎春杯”“希望杯”“华罗庚金杯”“走美杯”为例,去年教育部一公布白名单,三个选择暂停或停办,一个就只面向高中生。
回到此事上,公众的“鼓与呼”,透露着对白名单的公平期待。白名单就如同一根指挥棒,对那些箱操作、弄虚作假的竞赛,随时都要拿下,让公众看透它们的真面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所谓竞赛,不该异化成捷径,更不能成为侵蚀公平的工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