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访|急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市民最关心什么?
近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通知指出,学校红十字工作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网友热议,登上微博热搜。
对此,记者走访广州城区,了解市民对这一举措的看法和期待。记者走访发现,多数市民对该通知要求表示支持,认为普及急救知识很有必要。市民们认为在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制订相关激励措施,促进举措更好落地。
市民普遍赞同新规
想在关键时“救人救己”
由于亲历过同学骤然离世的遗憾,袁同学认为这一举措很有必要。袁同学说,曾有一个同学跑完步,在回宿舍的路上突发心脏病,当时大家不怎么会急救技能,众人合力也未能救回一命,“大家都慌了,急救没有成功。”
袁同学说,这位同学离世时才刚满16岁,十分令人惋惜。他说,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相关知识也较为欠缺,正需要学习这种课程。“年级大会上讲安全知识时,同学们经常窃窃私语,没有认真听讲。我们应该好好学一下。”
“喜欢这种在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高中生小钟对急救知识将被纳入教育内容,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在走访过程中,众多市民表示,急救知识的普及关乎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有益无害。
周小姐认为,普及急救知识,不仅能救自己一命,还能救他人于水火之中,“我们社会需要这样的一个氛围”。夏小姐也认为,习得急救知识后,施救者的专业技能得以提升,“路上看到有人濒危可以马上施救,不至于害怕做错而胆怯”。
许多市民表示,心肺复苏是最急需普及的急救知识。袁同学称,在现代超负荷工作的背景下,一些人生活作息紊乱、运动习惯欠缺,成为心脏病易发人群,“有关心脏病的急救知识最有必要”。周小姐身边发生过不少因为心脏问题突然倒地的事情,她认为对当事人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很重要,“如果不会心肺复苏,遇到意外只有等救护车,别无他法”。
建议与实践结合
开展多样化急救培训
溺水急救、海姆立克急救法、紧急止血等应急操作被市民广泛提及。当身边人突然倒地,如何判断原因并进行正确处置,在按压施救时如何避免骨折,这些急救知识也引发了不少市民的好奇。
对于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纳入教育内容,市民纷纷表示,在落实举措时需要进行实践教学。高中生小钟说,学校日常也会开设安全知识课,但是老师授课方式仅是播放PPT。与此相比,她更期待能够“开展实践教学,由专业的老师授课。”张先生也提到模拟演练的重要性,比如使用假人模型进行现场教学。
袁先生建议,可以通过增加急救培训的次数,进行相关考试,让学生更好巩固相关知识。此外,还有一些市民建议增加相关激励措施,通过组织校内外急救知识比赛、设定急救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急救技能。
许小姐认为,急救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增加亲子互动。“另外,社会人士也可以主动学习急救技能,增强全民安全意识”。
附上常见的急救方法↓↓↓
【记者】欧楚欣
【拍摄/剪辑】欧楚欣 实习生 龚菊 魏利萍
【图片】部分源自人民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