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多措并举,促陶瓷产业健康发展

南方+

“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大埔瓷器兴于元初、盛于明清,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驰名世界,自宋元开始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海外。大埔还是“中国青花瓷之乡”,这里生产的青花瓷具有使用、陈设、收藏等多重价值。作为大埔县重要的支柱产业,2019年全县陶瓷产业产值179696万元,销售173487万元,出口额21716.34万美元。

近年来,大埔县先后出台了《大埔县陶瓷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4—2019)》《大埔县陶瓷产业振兴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0)》等文件,积极引领全县陶瓷企业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着力点,促进陶瓷产业振兴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强化品牌打造,助力园区升级发展

走进位于大埔县高陂镇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下称“产业园”),道路两旁是变废为宝的大型“瓷器”,长达2公里的“陶瓷文化墙”、造型精美的青花瓷路灯、占地60多平方米的大型青花瓷画......到处充斥着陶瓷元素,吸引了不少陶瓷爱好者慕名而来。

据了解,该产业园创建于2004年,于2019年被认定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截至目前,产业园区共有23家企业入驻,主要以工艺类陶瓷、陶瓷类文化创意产品、陶瓷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为主。

2019年,大埔设立产业园运营管理服务中心,与企业合作共建了20多个服务平台。大埔县陶瓷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吴景礼表示,服务中心为全县的陶瓷企业提供多项公共服务,包括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产品检测、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技术培训,电子商务等。接下来,产业园景观及基础设施还将进一步提质改造。

围绕“大瓷都”的定位,大埔县形成了以大埔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中心,带动辐射高陂、光德、桃源、洲瑞四个镇的陶瓷工业发展格局。同时,依托大埔陶瓷精品展馆、大埔陶瓷特色一条街、梅州城区一江两岸陶瓷画廊等,全力打造展示和宣传大埔陶瓷品牌的舞台。

随着陶瓷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埔树立“陶瓷融入文化、陶艺妙笔生花”的理念,对高档日用、艺术瓷研发重点放在釉下彩绘新技术上,注重画面与器型的融合设计,达到“艺精、技高、意深”,打造出众多陶艺精品佳作。

“这款青花瓷茶具,以客家特色建筑土楼为原型,展现了浓郁的客家风情,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大埔县陶瓷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吴景礼对各款经典茶具如数家珍:“从2012年至今,大埔研发生产了1000多个青花瓷新产品,拥有中国陶瓷名牌产品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6个。”

精准赋能科技创新,为陶瓷产业输血蓄力

大埔全县共有陶瓷企业1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6家),主要生产工艺陶瓷类青花瓷、日用陶瓷类青花瓷和紫砂陶类青花瓷3大系列100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工艺陶瓷类青花瓷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产量约占80%。

“在出口高峰期,几乎村村都有瓷窑,但是企业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大部份企业还是家族式、作坊式经营”,高陂镇常务副镇长李国贤表示,大埔陶瓷产业集群化基础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全力支持企业关键技术能力的提升、赋能产品的技术创新,是产业进步与发展迫切需要。为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技改升级,大埔坚持以产业链重点研发领域和技术需求为突破口,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2019年11月,大埔联合广东省稀有金属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稀土光电功能陶瓷研究应用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埔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与创业创新转化孵化平台一起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陶瓷工艺类产品具有异型特性,不可能完全实现自动生产,目前引用机器是提高效率最好办法,如宝丰陶瓷厂,辉祥陶瓷厂己经逐步向半自动化生产迈进。”大埔县陶瓷产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丘昭标表示,在引进、吸收高新技术方面,企业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此现状,服务中心组建技术团队,积极提供服务和帮助,目前已帮助企业解决轻质陶乳白釉制品薄釉粗边问题等23例。

接下来,大埔将持续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专项对口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如钧瓷、薄胎瓷、骨瓷、特种陶瓷等,大力引进高技术陶瓷和特种陶瓷,改善单一生产传统陶瓷局面,并进一步借助高校的技术力量支持,促进陶瓷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立足发展需要,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人才缺乏是目前陶瓷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成为制约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收入不稳定、企业用人制度不完善,边远山区环境差,以前的陶瓷产业留不住年轻人”,吴景礼指出大埔陶瓷产业面临最严重的的困境。随着现代陶瓷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快,行业人才队伍缺乏后劲,不能满足新经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据悉,大埔全县从事陶瓷产业人员共计1万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计214人。为解决人才流失的困境,2014年,大埔县出台《加强陶瓷技术培训推动陶瓷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依托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陶瓷工艺培训、陶瓷美术培训、技能人才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等非学历培训工作;利用大埔县陶瓷行业协会、梅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的媒介作用,组织陶瓷企业之间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同时引导陶瓷企业优化职称和技能等级与晋升、薪酬挂钩的激励制度,营造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如今,走进大埔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富大、怡丰园等入驻企业都出现了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面孔,他们或在展厅进行产品推介,或跟师傅学习青花瓷彩绘,或在车间进行成品包装......“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兼顾家庭,收入并不比外面少。”在包装车间的工人纷纷表示,很多年轻人在这几年都回来家乡找出路、谋发展。

富大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超就是典型的“陶二代”,“看着家乡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我作为大埔的一份子要回来反哺生我育我的故土”,他在外学成归来后,继承父亲的衣钵,大力发展“陶瓷+文化旅游”新模式,为企业每年增收1200多万元;同时,还成立了富大陶瓷职业培训学校,开展产业相关内容教学,提升本土培养人才的能力。这些齐聚大埔的“后浪”,正源源不断地为陶瓷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只要整个陶瓷产业的大环境发展起来,就不愁没有高素质人才了”,吴景礼对大埔陶瓷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据了解,大埔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的新体系,完善各类用工保障制度,为新时代蓄势腾飞的大埔打牢坚实的人才基础。

【策划】陈永 黄增国 朱汉东 熊锋松 胡念飞  邓玉伦

【统筹】黄庆清 叶思敏 徐靖

【采写】欧晓嫦

【摄影】汤皓庭 部分图片由大埔陶瓷产业服务中心提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