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向南!

今日濠江
+ 订阅

世界首创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被誉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的汕头海湾海底隧道双线贯通,掀开了我国跨江越海隧道建设的新篇章。近日,这些与汕头市濠江区紧密相连的硬核项目频频亮相,不断刷新汕头城市新形象。

▲ 汕头海湾隧道南岸围堰。

濠江区由达濠和河浦两部分组成,达濠、河浦发展的历史也是濠江的历史。1994年原潮阳市河浦镇划入汕头市辖区,2003年原河浦区、达濠区合并成濠江区。近年来,濠江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21.78亿元,跃升为2019年的142.24亿元。

▲ 原达濠区政府。

翻阅历史卷章可以发现,1994年对于濠江这座海防重镇、千金古港迈向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关键节点。是年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发新南区”战略,掀起建设新南区的热潮。汕头市中心城区“一市两城”的城市规划格局,也在建设新南区过程中愈加凸显。

河浦区划调整 划归汕头市管辖 

追溯“开发新南区”的历史,得从原潮阳市河浦镇划归汕头市的这一事件开始回顾。彼时汕头南区仅仅指达濠区,依托广澳深水港和保税区落地的优势,达濠区迎来发展契机,但要发展南区,仅仅依靠达濠区腹地又不够广。在此背景下与达濠分江相隔的河浦镇,进入了汕头市委、市政府的视线。

在汕头市濠江区档案馆,记者发现了一份资料——河浦镇人民政府《关于河浦镇行政区划变更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中提到,当时河浦版图面积47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面积约4万亩,分布成5个开发地带:三屿围7500亩,可供开发成农、工、贸综合区;深汕高速公路开口处东北方向至十二山头,面积4500亩,可供开发为工业、交通设施、仓储用地;沿海7500亩沙滩林带地,可开发成旅游度假村;西部环山面积1.2万亩,可供开发成工业、厂房用地;靠近濠江内外围温田8000多亩,可以开发成别墅、商贸综合区。

“这一地带与达濠区隔江相对,地势平坦,地域广阔,环境优美,得天独厚,是建设南区的理想地方。这些地带开发后,无疑是一张最新最美的图画。”文件中寥寥数语,点出河浦未来发展的空间。

▲ 近年来,河浦片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本图摄于2019年,图中最左侧施工中的道路为汕湛高速。

在另一份印发于1994年的原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我市河浦振兴镇区域调整变更意见的报告》中提到,把河浦划归汕头管辖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对汕头的建设有利。汕头老市区地域有限,人口密集,可供开发的土地不多,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必须扩大市区范围,才能促进汕头腾飞;二是对加快河浦经济建设有利。河浦原是比较后进的地区,划入南区之后,一些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摆布在南区,将大大加快河浦的经济建设速度;三是河浦划入汕头南区,一些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将更直接辐射到潮阳。

河浦进行区划调整已是大势所趋。1994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原潮阳市河浦镇划归汕头市管辖,设立河浦区,汕头市区土地面积由245.5平方公里扩至301.2平方公里。

新南区发展序幕,由此即将拉开。

 开发新南区作为跨世纪工程 

随着河浦划入汕头市管辖后,河浦、达濠两个市辖区总面积155平方公里,统称为南区。与金平、龙湖等北岸市区相比,彼时南岸区域基础设施配套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区域行政机构错综复杂。南区若想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就必须推动河浦、达濠两区联手,构建一个与保税区海关港口紧密联系,内部行政井然有序的新集合。

当时,汕头还面临着特区扩大至整个汕头市区的新使命。如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振翅腾飞”,成为汕头着重思考的课题。

“开发新南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94年底,汕头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南区要作为汕头新城区建设的一个跨世纪工程。发扬当年办特区的首创精神,以上海人建设浦东、珠海人开发西区那样的胆略、气魄和机制,造就南区投资开发热”。

▲ 达濠华侨中学建于上世纪80年代。

根据档案馆的资料记载,这项决策的形成,在当时有4个方面的考虑依据。首先,建设新南区是汕头城市规模扩大提出的新要求,既有利于加快南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缓和目前北区交通、土地等的紧张状况,解决城市发展与空间不足的矛盾。其次,建设新南区是汕头跨进新一轮特区开发建设行列提出的新课题,只有开辟新区,形成扩大开放的新载体,才能确立汕头作为特区城市的位置,才能为大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再次,河浦、达濠两个市辖区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开发南区不但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后加快建设新南区的决策,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海内外人士的支持。南区还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保税区设在南区等优势。

▲ 90年代的磊广大道珠浦段。陈智生 摄

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采访中也提及,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汕头从100多年前至今,市区的发展主要往东、往北开拓。在1988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已经有把达濠区列入市辖区范围。“从这点可以看出,汕头发展不满足于只是向东,也开始关注往南发展的可能。”该工作人员说。

该工作人员表示,南区的开发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现代化的基础服务,也是为了解决汕头市区建设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汕头是全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因港而立。而位于南区的广澳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接船潜力达30万吨,且域内无淤积河流,南区作为汕头城区发展新方向已是必然。

 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新南区建设 

汕头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后,南区开发建设提上日程,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新南区要如何开发?当时,汕头市委、市政府考虑到,新南区的建设不能是原有特区的简单重复,而要借鉴已经取得的特区建设经验以及外地、国外的先进经验。从一开始,新南区就确立现代化城市概念。

汕头提出,要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开发、高标准建设,把南区建成一个规划科学、功能配套的现代化新城区。通过建设新南区,使汕头形成投资开发建设热潮,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投资热点,带动西区、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指导思想确定后,汕头市委托香港3家规划顾问公司组成的规划团负责编制规划,经过4个月时间形成了《汕头市南区总体规划》,后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可以说这份规划,是90年代初汕头市委、市政府为发展新南区精心描绘的蓝图。“南区总体规划的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合理,道路交通网络清晰,规划贯彻了弹性开发的理念,适应了分组团和分期开发模式的要求。”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南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是在1992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为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和实施南区大开发战略而编制,进一步强化了“一市两城”的城市布局,对于推进南区的开发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为南区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蓝图绘就后,1994年9月汕头市政府批准市规划局(现并入市自然资源局)设立直属派出机构——汕头市规划局南区规划办公室,负责达濠、河浦的规划管理工作。

“可以说,当时南区规划办公室集结了一班人才。我们这里面既有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又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武汉城建学院等高校毕业的高材生。大家凭着对规划的一腔热情,在南区土地上默默付出。”汕头市自然资源局一名科长介绍道。

20多年前,南区整体面貌较为落后,外联交通单一,内通道路崎岖。进出南区的主要道路磊广路,在当时还只是一条断面不大的水泥路。“现在要我说出南区的路网情况,我可能比北区路网要更清楚。”这名科长告诉记者,当年南区规划办公室人员有限,路网规划调研工作就是他一个人负责,“13公里的磊广路,一笔一画出来的规划图拼起来就有26米。”他说。

▲ 濠江区着力打造内联外通交通集疏运。

如今,伴随着磊广路、达南路、河浦大道、疏港大道、东湖路等南区主干道相继完成升级改造,南区交通“微循环”形成,大大激发了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正如好的衣服可以增加人的整体表现一样,好的城市规划能够极大促进地方发展。“我们的工作简单理解,就像是在给南区编织一件实用型衣服。”采访中另一名科长说道,1994年版《汕头市南区总体规划》提出,南区将以发展大型港口及现代化高科技工业为主,商贸及旅游业为辅,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生活方便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港城区。

 区港联动、港城融合“再发力” 

距离1994年“开发新南区”发展战略已过去26年,濠江区在南区规划基础上飞速发展,一路高歌前行。

作为六区一县中的后起之秀,濠江在2019年实现本地区生产总值142.24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22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57.26亿元,增长15.3%;建筑业增加值41.27亿元,增长20.3%。这4项经济指标增速均为全市第一。

作为广东省深化县级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时,濠江区如何为汕头经济提供全新增长点?记者获悉,从去年开始,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工作部署和汕头市自然资源局的工作组织下,濠江区以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的工作态度,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编制工作。

▲ 广澳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

2020年是濠江加快建设现代化临港新区的重要一年,濠江区将继续围绕“面向‘一带一路’的区域航运门户、广东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临港产业基地、汕头市城市副中心、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的发展定位,在区港联动、港城融合发展上“再发力”。以濠江建设临港经济区主阵地的实践,助力汕头打造东翼经济带产业发展主战场。

▲ 濠江区全面加快建设港产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临港新区

随着汕头保税区升级综合保税区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通过审批,濠江区紧握这一发展机遇,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域联动”的思路,将保税政策优势和港口优势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的共同优势。并通过支持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仓储物流、加工出口业等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从一纸蓝图到建设现代化临港新区的目标濠江正一步一个脚印奋勇前行!

【1994年】

●  1月13日

汕头市五套班子举行联席会议,确立开发新南区,建成“一市两城”的规划。

●  4月25日

国务院批准将潮阳市的河铺镇划归汕头市,设立河浦区(县级)。

●  8月18日

广澳深水港动工兴建。

●  12月29日

汕头礐石大桥奠基。

——摘自《汕头年鉴》


特区亲历者说: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就业

还有2年,汕头市濠江区滨海街道办公室主任陈基全就要准备退休了。工作了40多年,陈基全为家乡这片热土奉献了大半辈子。提及1994年汕头市委、市政府“开发新南区”战略,他亲身经历,感同身受。

1994年,陈基全还是河浦镇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同时也是河浦人。他告诉记者,当时提出要将河浦镇划入汕头市区管辖,河浦镇干部群众几乎都是拥护与支持的。“那个时候河浦就是纯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大家都盼着能够有更好地发展。”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同年7月,汕头市政府批准河浦区设置三河(现河浦街道)、玉新、滨海3个街道办事处,自己则从那个时候进入滨海街道工作至今。

▲ 汕头市濠江区滨海街道办公室主任陈基全。余丹 摄

陈基全办公台面上,有序地垒满了一叠叠文件。谈到滨海街道近几年的发展,他快速地抽出几本精美的画册,向记者介绍:“河浦大道原来只是一条土路,94年扩建后现在已是六车道的主路道;这是东陇社区,这几年乡村振兴也都大变样了;台商投资区、南山湾产业园区,有越来越多企业入驻。”陈基全感慨道,路通经济通,南区交通系统的改善为当地带来招商引资的条件。

▲ 濠江滨海街道俯瞰图。林泽槟 摄

随着南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滨海街道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辖区外有深汕高速公路相连,内有河浦大道直通324国道,街道河中路直通濠江区南山湾园区。同时广澳深水港近在咫尺,交通便利且工业储备用地充足,形成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区位优势逐渐凸显。

“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也选择返乡就业。”陈基全表示,近几年滨海街道围绕“交通通达、产业集聚、标致和美”的发展定位,扎实做好基础配套工作,创造优美环境,以往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无奈情况已逐渐减少。

滨海街道拥有长达12.7公里的海岸线、7000亩的海滩防护林和风景优美的度假景区,这几年旅游业也逐渐成为滨海的支柱产业。陈基全表示,未来滨海街道将继续利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与海岸滩涂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推进产业建设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南方+、“今日濠江”新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