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经济特区40岁了!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40年砥砺奋进,40年沧桑巨变。40年来,广东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三个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40年来,深圳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渔村到拥有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从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到建立第一个出口加工区……40年时间,1000多个“全国第一”从这里诞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速度成为发展的标杆,让世界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魄力。
创新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基因,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深圳高举创新旗帜,正加快建成全球“创新之都”。
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尖兵,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进,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40年来,珠海从荒凉、落后的滩涂上建起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特区成立初期,除了“一条街道、一间粮店、一间工厂、一家饭店”的落后基础设施,仅有6.81平方公里面积的海滩、山地、低洼田。
如今,拱北口岸,人流如织;横琴自贸片区,一派欣欣向荣;碧海蓝天,人居环境一流。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如盘龙横卧在伶仃洋之中。作为全国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一衣带水,珠海已然延展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
边陲小渔村的命运已被时代改写,做好港珠澳大桥、横琴和生态三篇文章,拓展深化珠澳合作,湾区所向、港澳所需、珠海所能,珠海正带着新的使命破土生长。
40年来,汕头从昔日“省尾国角”,发展成为现代工业、服务业综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百载商埠,海丝门户,和美侨乡,汕头老城区充满历史韵味,小公园附近的百年骑楼仍留存着当年繁荣兴盛的痕迹。
今日的汕头,新姿再展。一碧万顷的海湾,焕然一新的海港,一座座大桥相继腾跃于海面之上,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汕头努力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做大做强临海产业集群,推动港产城有效衔接、联动协同。掌舵着新时期的“红头船”,汕头再次扬帆,乘风破浪驶向广袤无际的海洋。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如今,广州南沙自贸片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珠海横琴自贸片区正如火如荼建设,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横琴口岸投入使用,深中通道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断提速……
四十正青春,扬帆再出发。从经济特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广东篇章”。
图片: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姚志豪 董天健 吴明 朱洪波(除署名外)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统筹:秦文纲 赵杨 王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