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栏港区:偏僻小岛蝶变实体经济新引擎

南方日报

明李贽《和韵》曰:“沧海桑田几变迁,深深海底好扬鞭。”

40年前,高栏港经济区还是一片四面环海的孤岛,通往市区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乘船。40年后,高栏港经济区工业体系完备、制造业基础扎实、通江达海优势突出、港口发展迅猛、道路四通八达,从海上孤岛跃升为珠海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偏僻小岛到亿吨大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栏港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港口建设不断完善、城镇环境更加优美、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现如今,高栏港区聚焦新材料、高端打印设备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现代港口物流以及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六大支柱产业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赋予高栏港区的定位,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港口物流中心、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要基地、全市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为珠海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平沙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市政道路加快建设,学校等民生配套不断完善。图为环境优美的中心公园。关铭荣 摄

平沙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市政道路加快建设,学校等民生配套不断完善。图为环境优美的中心公园。关铭荣 摄

交通蝶变

建成“四纵五横”新格局

高栏港大道上,载着各种货柜、清洁能源的重型卡车川流不息;高栏国际货柜码头,一个个集装箱被吊机放入货船,驶向异国他乡;港口一侧,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货物的列车从高栏港铁路站场沿广珠铁路向北一路驰骋……

如此繁忙的景象之下,谁能想到40年前,高栏港片区还是一个偏僻的海岛,目之所及皆是汪洋大海。

1986年,波兰城市专家彼得·萨伦巴教授来华讲学,他分析珠海当时的实际情况后指出,珠海的未来在西部高栏港一带,那里具有大型深水良港的建港条件,可以发展大型工业。

1988年,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大西区、建设高栏港”,实施“一港带全局”的大西区发展战略,决定在高栏列岛建设港口。

彼时,高栏港区还未成立,所谓的高栏港也仅仅是一座四面环海、交通闭塞的海岛,到珠海拱北要转乘多艘船,花费一天时间。唤醒沉睡的港口,修路是当务之急。

“那时从珠海主城区到西区没有道路,很多人都是一大早乘车从中山坦洲、神湾到斗门,再乘船到南水,折腾下来一上午就没了。”时任南水镇党委书记的杜国志回忆,如果从南水镇到高栏岛,还需要再坐2个多小时的轮渡,可以说极为不便。

1993年,东起前山立交桥,西至高栏港,绵延46公里贯穿东西的珠海大道建成通车,使珠海市区到高栏港岛的时间缩短至约一个小时。

这是当年珠海交通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标准最高、投资数额最大的交通项目,拉开城市格局的同时,也为港口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随后的十数年间,高栏港对内完善港口软硬件,对外打通交通瓶颈,同时凭借既连接西江又靠近国际航道的优越条件,积极发展西江战略。2017年高栏港货物吞吐量成功突破1亿吨;2019年,又完成货物吞吐量1.288亿吨,实现连年攀升。

2012年末,广珠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在珠海市告别无铁路历史的同时,也填补了珠江口西岸无货运铁路的空白。广珠铁路贯通后,每天都有货物借助这条物流大通道往来输送,高栏港区工业的能级、量级进一步提升。

今年6月6日,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正式动工。黄茅海跨海通道是广东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起于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东连港珠澳大桥,西连新台高速并与西部沿海高速相交,止于台山市斗山镇。

黄茅海大桥将构筑起粤港澳大湾区南部沿海与粤西、广西及大西南等地区联系的快速通道,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有效地将港珠澳大桥的交通运输能力往珠三角西部延伸。

至此,高栏港区内有港口、铁路,外接东西两座跨海大桥,“四纵五横”交通新格局初步成形,区位优势再度提升,真正由过去的交通末梢蝶变成四通八达之地。

产业发展

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1988年,珠海市提出“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大工业带动大经济、大经济带来大繁荣”的发展策略。随着码头的建立和连接市区的珠海大道建成通车,不断有企业、项目投入这片热土。

进入新千年,高栏港区发展再提速,并于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珠江口西岸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年来,高栏港区重大项目建设捷报频传。今年上半年,高栏港区重点在建、新开工项目4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14亿元,增长28.6%,其中工业投资43.95亿元,增长17.9%,占全市工业投资的29.3%,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发展重要基地。

其中,作为珠海市推动打造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高栏港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尤为迅猛。

今年8月5日,中国绿色新材料(珠海)产业园揭牌暨重点产业项目签约活动在高栏港区举行。15家新材料企业与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签约,涵盖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总投资额逾100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高栏港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20.2%。目前中国绿色新材料(珠海)产业园在建、筹建及拟签约重点新材料项目35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预计达产后总产值约500亿元。

“中国绿色新材料(珠海)产业园正式挂牌高栏,为珠海市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珠海市副市长张宜生在致辞中表示,珠海市将大力支持高栏港经济区新材料项目建设,将中国绿色新材料(珠海)产业园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力争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40年沧海桑田,现如今,高栏港区昔日郁郁葱葱的甘蔗地变成林立的厂房,低矮的茅草房建起遍地的高楼,破旧的小作坊也发展成2528家实体经济企业,销往全国各地的不再是甜蜜的蔗糖,而是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高科技打印设备以及海工装备……

40年潮头逐浪,当前,高栏港经济区正以新材料、高端打印设备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牵引,着力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现代港口物流以及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六大支柱产业体系。

城市崛起

平沙新城实际完成投资超40亿元

通江达海之地,呼唤城市新生。

距今三四千年前,百越先民就在高栏港宝镜湾的巨石上留下宝贵的文化遗存。如今繁华的孖髻山、将军山周围,在当时还是一片潮水作用下淤积而成滩涂。正是在这片泥泞的滩涂上,无限生机悄然孕育。

1956年,几千名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踏上这片土地。经过长达20多年的艰苦奋斗,使土地从孖髻山南延伸了10多公里,围垦面积达14万亩,从此该地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在上世纪80年代,珠海市十大纳税户中,平沙独占2个(华丰公司、糖厂)。其中1985年,全广东省29个华侨农场(包括海南岛的华侨农场)的总产值,平沙的贡献超过了五分之一。

然而,当农垦时代落下帷幕,平沙地区也从历史的舞台中心退到边缘。随即,医疗、教育配套落后,城市规划老旧等“病灶”凸显,更无法与高栏港区后来“珠海实体经济主战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地位相称。一片符合未来区域发展规划的城市新中心亟需建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平沙新城地理位置优越,东靠广珠铁路及高栏港高速,南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区北区,西临黄茅海,北邻富山工业区,总体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根据珠海市委、市政府“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平沙新城将被打造为集休闲旅游、商务办公、会议会展、研发展示、高端商住为一体的生态宜居滨海新城。

“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原生态。”高栏港区平沙新城建设现场负责人陈裕荣介绍,平沙新城将围绕“一轴”(山海生态轴)、“一带”(滨海景观带),做好“山、海、河、湖、桥、园”六大元素的文章,建设六大中心——交通换乘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医疗康养中心、商务办公中心、文体创意中心、智慧城市中心,通过保留现有15公里河道,营造以原生态为依托的河湖湿地、特色拱桥和公园城市“绿心”的美好氛围,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平沙新城已具雏形。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市政道路加快建设、学校等民生配套不断完善、中心公园颜值提升,呈现出诸多新变化。

站在平沙新城平海路上的一座拱桥上向北望,不远处,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东南方向,中心公园绿草如茵,园中水面波光粼粼,岸边绿树成荫;向西看去,一条宽阔的水道从脚下延伸至海面,特色景观拱桥、原生态水网相映成趣,漫步其中,令人心情舒畅。

截至今年5月,平沙新城实际完成投资超过40亿元。其中,市政道路总长度约28公里,已全部开工建设,部分路段实现通车;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开展软基处理施工,主体工程计划7月份进场施工,明年9月开学;一级邻里中心目前正在开展方案设计工作,计划今年开工建设……

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正在崛起的平沙新城,将打开新的城市空间,一改过去高栏港区“有区无城”的局面,成为珠海“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

特区一线

农场医院“跃龙门”带来医疗新变化

从早期为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条件简陋的乡镇医院到现代化的“超级医院”……位于高栏港区的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前身为华侨农场医院,始建于1955年,是珠海市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几十年来,该院的医疗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侧面印证着该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在上世纪后半叶,该院一直为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该院的设备、技术、服务曾一度与患者的需求脱节,市民再远也要跑市区看病。

“当时,医院最好的设备就是一台普通的X光机。”曹治于2011年就任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回忆起初到时的艰辛,不禁感慨万千。医院的房子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墙壁发霉,病人很少。医院的一台国产CT机每周坏一次,坏一次就需要维修两天,检验科使用的设备也是十年前更换的。

医院破、设备缺、人才少的问题随着珠海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高栏港区卫生强区建设得到缓解。2018年1月,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成功创建成为全市首家区级二甲医院,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不断提高,软硬件条件迅速提升,门诊量也随之大幅上涨。

去年3月,经过前期紧张调试安装、培训,该院新引进的飞利浦Ingenia1.5T新一代原装进口磁共振设备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高栏港区居民做磁共振检查必须去市区的历史;同时,高能移动体检车也落户该院,车内配备了专业隔音室、数字化X线摄影机(DR)、心电图机等设备,能满足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的检查需要,高栏港区的企业员工,不用跑医院也能得到专业检查。

去年9月,经广东省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评审,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成为2019年第三批广东省胸痛中心认证单位(基层版),并获推荐参加国家胸痛中心认证。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用在医疗救治方面尤为恰当。通过建立胸痛中心,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将患者进门至转出大门处置时间,最短缩减为18分钟(国际标准为30分钟内),患者进医院大门至介入手术球囊扩张处置时间最短为52分钟(国际标准为120分钟内),成功挽救了越来越多高危胸痛患者的生命。

不仅如此,2019年12月,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正式启用,极大地改善该院的医疗条件、就医环境和服务能力。该住院大楼高15层,可容纳450张病床(医院编制床位增加至600张),设置心血管内科、普外科、骨科、妇科、产科、儿科等20多个住院病区。

“现在医院设备好了,医生多了,患者也对我们越来越信任。”谈及近年来的变化,曹治颇为自豪。近五年来,医院各类科室不断建立,引进各类医疗人才500多名,超过以往全院员工的总和。消化内科、眼耳鼻喉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的诊疗技术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在珠海西区处于领先水平。

青绿孖髻山下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成长,只是高栏港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例证。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综合防控,以及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等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栏港区卫生健康发展水平,已然迈上新台阶。

观察眼

交通新格局开创发展新机遇

交通是产业发展的血脉,大交通形成大产业。

1988年,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发大西区、建设高栏港”,决定在高栏列岛建设港口,希望“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大工业带动大经济、大经济带来大繁荣”。

随着码头和泊位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货物源源不断地进出高栏港。码头上标箱林立,海港中轮船穿梭,高栏港地区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一港带全局”。近30年来,港口为高栏港地区的经济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0年后,高栏港区交通格局再度迎来巨变,新一波的发展机遇已然来到。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缩短高栏港区与香港间的时空距离,在两地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的同时,也让高栏港的西江航运与世界航运的联系更加紧密。

破茧成蝶在即,又逢东风来临。现如今,另一大工程跨海工程已经进入施工阶段,高栏港区区位优势再度提升。

6月6日11时26分,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正式动工。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后,将通过港珠澳大桥西延线(洪鹤大桥和鹤洲至高栏港高速公路)与港珠澳大桥衔接,形成一条连接大湾区、贯穿珠海、直通江门、辐射粤西的大通道,位于黄茅海东岸的高栏港经济区,不再是珠海最西南的末梢区域,将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衔接粤西及大西南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交通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往往一条线路的规划、建设就能改变一片区域的定位、发展以及未来。

现如今,摊开地图,珠海大道和高栏港高速以及建设中黄茅海跨海通道,在高栏港区会合,搭建了向东接入珠海市区,向北融入中山,向西直达江门的交通框架;南端高栏岛上的港口则担任了连接海外的重任,开往东南亚、拉美的航线在不断开拓。

至此,高栏港区“双桥双港双区两铁(港珠澳大桥和黄茅海大桥,高栏深水港和金湾空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广珠铁路和广江珠澳高铁)”要素几近齐聚,高栏港区真正成为通江达海、贯穿东西的交通枢纽。

“物流作为高栏港的‘先锋官’,承担着融合带动城市发展,联动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栏港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打造华南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

【撰文】王韶江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叶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