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米刺绣版《千里江山图》亮相“潮墟”,广美非遗研培成果点亮七夕

南方+ 记者

七夕之夜,广州非遗潮玩艺术新地标——潮墟C·PARTY热闹非凡,由广州广电传媒集团和广州美术学院联手举办的非遗研培成果展开幕,现场还有七夕·粤剧“街文化”展演、瑶族绣娘炫技、汉服同袍大巡游等各种节目轮番上演,传统文化和潮玩艺术在这里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仪式现场

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墟”里陆续开展

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次来到潮墟的这幅《千里江山图》,全长14米,由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的10名绣娘历时五个月创作而成,颜色匀净清丽,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在广州美术学院非遗研培成果展的发布仪式上,这幅刺绣作品令不少现场观众大开眼界。

此次展览涉及广东省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如阳江漆器髹饰技艺、佛山剪纸、汕头剪纸、瑶族刺绣等,各自发展流变于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境遇。

在“潮墟”的乞巧派对上,几位瑶族绣娘在电波艺术创意营前摆开阵仗,现场教市民绣起了书签。这些绣娘大多来自清远连南,是非遗研培班的学员。

14米刺绣版《千里江山图》亮相

线上线下共展,非遗创新跨界

非遗研培计划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举措对于传承人群的意义尤其重大。2017至2019年,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和指导下,广州美术学院先后组织举办了阳江漆器髹饰技艺、佛山剪纸、汕头剪纸、瑶族刺绣等研培班,总计培训学员215人,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这些学员均与当地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本身是非遗传承人,有的从事非遗产品的经营开发,也有非遗保护工作的基层管理者。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打造当地文化品牌、促进文旅结合的产业脱贫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5日举办的“广州美术学院非遗研培学员结业成果展”由广州美术学院和广州广电传媒集团“潮墟”共同举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方式,线上主要通过虚拟展厅和多平台网页展示,线下启动仪式及部分优秀学员作品展示在“潮墟”同时举行。

非遗传承学员在深入了解非遗项目历史发展和内在脉络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展示作品更符合非遗项目发展实际,尤其是当代人喜欢的非遗衍生品或文创产品、跨界产品。体现了非遗传承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呈现了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尝试和实践,展示了非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潮墟”乞巧派对,有传统更有创新

七夕·粤剧“街文化”展演、瑶族绣娘炫技、汉服同袍大巡游、汉服文化表演、剪纸、糖画、榄雕、打铜、土家织锦……从8月22日起至25日,“潮墟”每天都有精彩纷呈的节目上演。

作为岭南之窗•文旅融合示范区的标志性空间,“潮墟”自开幕以来已经推出了多场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相关系列活动。来自不同行业的非遗知名传承人、年轻一代传承人轮番做客“潮墟”直播间,非遗技艺和作品神秘亮相。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潮墟”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展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和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期望展现广州利用自身优势推进文化地标建设,使之成为不同文化与文明友好交流对话的平台。

【记者】刘丹颖

【通讯员】李婷婷





编辑 崔格僖
校对 钟盛洋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