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岭南评弹”——木鱼歌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 订阅

木鱼歌属弹词类曲种,又称“木鱼书”、“摸鱼歌”、“沐浴歌”,旧时多由盲人所唱,故民间又俗称“盲佬歌”,是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尤其在东莞地区广泛传唱的一种曲艺形式。

“木鱼书”相关文字记载起自于明末,清代更是盛极一时,在莞邑传承的历史可达350余年。旧时莞邑民间逢年过节、庙会、婚丧嫁娶、生诞宴会、入伙开张等,凡有吉庆,主人都会请木鱼书艺人弹唱,以为助兴。

木鱼歌的表演采用广东白话,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其行腔抑扬顿挫,逶婉动听。

表演时,通常由一人自弹三弦伴奏,坐着演出。演出依演唱方式分为“雅唱”和“俗唱”(也称“读歌”)。其中,“雅唱”曲调委婉悠长,“俗唱”近乎韵诵。唱词格式为七字上下句体,下句押韵,通常四句一段,单数句末字用仄声,双数句末字用平声,通俗易懂,富有乡土气息。唱腔曲调为板腔体,抑扬顿挫,简朴流畅,既宜于叙事,也善于抒情。伴奏乐器多用三弦,也有使用秦琴的情形,伴奏方式为间歇式。

东莞木鱼书的唱词中,诗歌创作的赋比兴手法被普遍地运用,其长篇唱词擅于叙事抒情,修辞手法多用夸张、讽刺、谐音、比喻、拈连。体裁有赋、韵文等样式,讲究平仄、押韵。

曲目唱词题材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元明杂剧、传奇、民间故事和演义小说改编等,亦有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等的作品。

木鱼歌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弹词”类曲种的重要代表性品种,也是传统节目积累丰富的曲艺品种。节目长中短篇均有,题材内容多样,如表现神话、传说题材的《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历史故事和英雄传奇的《三国》、《岳飞》、《杨家将》,据演义小说改编的《万花楼》、《钟无艳》、《仁贵征东》,从元明杂剧和民间故事改编的《白蛇雷峰塔》、《陈世美三官堂》,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的《三姑回门》、《金山婆自叹》等。近代以来,新编演的节目则有《金山客自叹》、《华工诉恨》、《国事诉根由》、《金山信》、《过埠歌》等。

木鱼歌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