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亲历者说丨陈友烈:继续走好区港联动的路子

汕头观察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陈友烈与保税区的缘分颇深。1993年8月,汕头保税区管委会刚成立,时任汕头市副市长的陈友烈兼任常务副主任。十年后,2003年7月,他任汕头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

回想起当年往事,陈友烈感触很深。当年,他作为副市长分管保税区并主持工作,顺利完成保税区开关运作的工作,引进一大批合作项目,打开了汕头外引内联新局面。

汕头保税区原管委会主任、党委会书记陈友烈。余丹 摄

汕头保税区原管委会主任、党委会书记陈友烈。余丹 摄

创建保税区的艰辛,他仍印象深刻。“当时保税区的选址也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最后落在南区广澳港附近。”陈友烈回忆道,对保税区选址有多个方案,最初设立在汕头北岸,但因地方太小,各方面条件不具备而放弃。

在1993年汕头市第六次党代会上,选址迎来了契机,南区以土地、基础配套等优势从众方案中胜出,汕头保税区最终落地南区。

“我们从很早就意识到保税区的发展,必须要走区港联动的路子,所以设立在港口附近,有绝对的优势。”陈友烈告诉记者,当年广澳港还只是个小港口,通往港口的广达大道在过去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可想而知。

彼时,汕头保税区是国家批准的十三个保税区中,最后一个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开放运作的。汕头保税区管委会的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打开保税区的发展局面。2003年至2007年,陈友烈作为汕头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党委会书记,大力对外招商引资。

“我们常说风雨后才能见彩虹。这段苦日子并不一定是坏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财富。”作为保税区“开荒牛”之一,陈友烈对保税区逐年的变化欣喜不已。如今汕头保税区升级为综保区,陈友烈认为这将对汕头未来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汕头综保区未来发展,陈友烈建议,汕头市委、市政府应举全市之力发展汕头综保区,把汕头综保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利用区港联动、政策叠加等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临港工业等。“特区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值得我们自信,虽然发展偶有阻滞,但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只有自信应对,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辉煌。”陈友烈说。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余丹 实习生 郑钦元

编辑 叶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