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七月初七,乃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旧时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牛郎织女神话,体现出人们追求美好情感的愿望。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
七夕剪纸。贾淑云 制作
七夕节在汉代正式成为节日,风俗也多种多样,各地不尽相同。在惠州历代,七夕节虽然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但民俗只有叩拜七姐、七夕贮水、相互赛巧等,和爱情、情爱并没有多少关系。
“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主要民俗是古代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比赛手艺,与爱情无关。”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邹永祥认为,七夕节并非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商家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将它营销炒作成情人节,长此以往,将丢掉我们美好的传统。
比起秀恩爱,七夕“乞巧”这一习俗其实更应该源远流长。今日正值七夕,一起来温习一下七夕节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乞巧布艺。伍翠婷 制作
拜七姐
用7种鲜花叩拜,鲜花泡水洗脸
作为千年古城,惠州七夕节的传统习俗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第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拜七姐。
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子夜时分,南天门上,仙乐飘飘,祥云千朵,天上的七仙女齐齐飞到东江河来挥洒甘露,那些沾了仙气的水就有了祛病防灾的功效。
七夕的传说。谭雨霞 绘
七夕夜祭拜织女是一个类似今日“姐妹淘”的小型聚会,参加者是少妇少女们,并无男性参加。从农历七月初六的晚上开始,就有街坊举行拜七姐仪式。她们燃上清香,用7种鲜花叩拜之。这7种鲜花必须是很香又没有毒性的花,例如香花草、米兰花、玉兰花、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蔷薇等。
事毕,将鲜花浸于水盆,放置到天井或阳台处,准备承接七仙女飘落的脂粉和洒下的甘露,待天明时用之洗脸。据说,这鲜花水奇香扑鼻,可明目清心,润滑肌肤,让女人变得更美。
如今,拜七姐的仪式已不多见,但用鲜花盆泡水,在惠州的一些老房子里还保留着。
罗浮山取水。黄金华 摄
挑七夕水
凌晨挑七夕水,酿造的糯米酒温润而醇厚
七夕贮水,即储藏七月初七这天所取的水,本地称为“七夕水”“七月七水”“七姐水”“七水”“双月水”等。《惠州府志·风俗》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
除了惠州城,不少乡村也保留着挑七夕水的风俗。惠阳平潭有一个西河古庙,庙中一口古井水质清澈,常年不断流。每年七夕,不少平潭村民甚至其他地方的人就会来到该庙打井水。晚上,打水的村民会在庙前对唱山歌,直到天亮。此俗流传几百年,持续至今。
石出头井打七夕水。张伟光 摄
七夕当天,有些村民会把米放入“七夕水”中浸泡,用以煲饭、煮粥,以助养生。如果用于腌制酸菜,则口感爽脆,酸中带甜;用于制醋,色澄清味酸爽,称为“七醋”;用于酿酒,酒香醇厚而不烈,长期饮用强身健体,称“七酒”;用来煮药,可以增加药效,药到病除;直接饮用七夕水或用七夕水沐浴则有延年益寿、增加运势的功效。
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便是从罗浮山下九天观内打取寺中井里清润的七夕水加以酿造,故而温润醇厚,糯香甘甜。
乞巧刺绣、压花。伍翠婷 制作
七夕赛巧
亲手制作手工艺品,互相PK
在惠东县平海古城,旧时还盛行“七巧贡案”。此俗兴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至清代,平海城内几乎所有大姓家族都参与。明清时期,七巧贡案都以家族形式开展活动,平海城内曾、杨、刘、黄、董、林、徐、潘、柳、汪、丘(邱)、陈、翁、傅氏等家族,都有制作供奉七巧贡案的活动。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妇和老太太们,通过亲手制作的各式各样“贡品”,拜祭七姐,相互赛巧,展示心灵手巧、蕙质兰心,祈求家庭幸福,祝愿国泰民安。
乞巧饰品。伍翠婷 制作
平海七巧贡案的手工艺品有花灯、宫灯、花果、仕女、器物、宫廷、塔楼、插花、图案、刺绣、糖艺、文房四宝以及成套的历史故事人物,如《水浒传》中的108将、《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张生等,有些还融汇了剪纸、雕刻、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手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民国时期,由于政局不稳,平海城内只剩几户较富裕的大姓家族沿袭此俗。20世纪60年代后,此习俗基本消失。
【策划】陈仕亮
【记者】糜朝霞
【图片】来源于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