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的叙事起点,奋斗的深圳从罗湖起步,敢为天下先、敢闯敢拼的精神在罗湖孕育,无数来深建设者从罗湖开始,迈出了他们在深圳生活的第一步。
于多维时光中选取几段记忆,我们看到了革命年代里的革命基因,改革先行中的敢闯敢试,大盆菜、麒麟舞中凝聚的文化传承,还有创新创业中罗湖再出发的魄力与勇气。
8月24日,深圳罗湖双周发布“罗湖时光”专场,深物业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魏晓东,“鸿安婆”何华益女士之孙郑光明,深圳市黄贝岭靖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长张土乐,黎围麒麟舞第五代传承人廖瑞光,深圳工业站站长曾忠强等5位罗湖人,结合5条视频讲述了他们的深圳故事。
“因国贸大厦而生,与深圳共生共长”
视频|5个深圳人与他们的黄金时代(1)
37年前的春天,一群年轻人从深圳火车站下车后,马不停蹄地来到项目建设现场——位于罗湖的国贸大厦。
那时的深圳热火朝天,处于大开发时期,建设一个能够代表城市发展、凝结城市精神的地标,不仅是深圳人的期待,更是全国人民的心愿。
1982年4月,由深物业集团总承包开发建设的国贸大厦在罗湖破土动工,主楼开建后在标准层的施工中大胆研究新工艺,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大面积内外筒整体同步滑模的新工艺,速度从7天建一层,提升到3天建一层。国贸越“长”越高,以53层、160米的高度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高楼,创造了中国高层建筑史上的奇迹。
“国贸的高度虽然对现在的深圳来说并不突出,但在当时建设这样令人惊叹的摩天大楼,却是想都不敢想的。”魏晓东介绍,在当时很多城市的高楼只有十几层的情况下,罗湖敢为天下先,让一座50多层的建筑从图纸中走到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
建设者们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灌注在国贸大厦,如今,国贸大厦依旧保持着改革创新的本色和动力,为“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作出丰富的诠释,也成为备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深物业集团因国贸大厦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与深圳这座奇迹之城共生共长,成为国贸大厦改革创新精神的创造者和践行者。”魏晓东透露,由深物业集团筹建,旨在通过企业的视野,百姓的视角,记录时代发展脉搏,传承改革创新基因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历史陈列馆也即将开馆。
“希望和平时代的年轻人更加珍惜生活”
视频|5个深圳人与他们的黄金时代(2)
离国贸几街之隔的东门老街,有一栋红白相间的民国建筑,这是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它的前身是鸿安酒家。
上个世纪初,鸿安酒家生意红火,是深圳墟上的旅业龙头。掌柜“鸿安婆”声名远扬,真正让鸿安酒家名垂史册的是“鸿安婆”与叶挺将军的一段交集。
1938年10月,日寇进犯广东,华南抗战打响,11月底,新四军军长叶挺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下,接受国民党委任,在深圳墟组建东路守备区总指挥部,开展抗日活动。得知消息的“鸿安婆”毫不犹豫地将酒家一楼和二楼都腾出来供叶挺将军使用,作为总指挥部的司令部和政治部、中共秘密联络点。
“我祖母当时也没离开,留下来做后勤服务。”郑光明是“鸿安婆”的孙子,在发布现场,他分享了这段鸿安往事。“鸿安婆”本名何华益,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为抗日游击队募集经费和粮食,在她的影响下,儿子郑福荣也投身革命,加入东江纵队。
郑光明也是退伍军人。他的小儿子常说,长大后要和婆婆、爷爷和爸爸一样,保家卫国。“我非常支持,这是很光荣的事,我很自豪!”郑光明说。
发布会上,郑光明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和平年代的年轻人都能走进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历史,记得革命先烈们的贡献,更加热爱国家、珍惜生活。
“大盆菜时时提醒我们,这情谊不会散”
视频|5个深圳人与他们的黄金时代(3)
在粤餐馆的年夜饭预订菜单上常常有大盆菜的“身影”。而说起大盆菜,就不得不提黄贝岭村。
作为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近代以来,从黄贝岭村走出去的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以荷兰、英国、美国为主。异国之隔,乡亲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每年重阳节,张氏族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祭祖、吃盆菜。盆菜宴,变成了让乡亲们联系情感的日子。
一顿盆菜宴需要几万斤的食材,从采购到烹饪都由全族人团结协作完成。“盆菜每一层都有讲究,每一道菜也有对应的意思。”黄贝岭靖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任董事长张土乐介绍,盆菜讲究“和味”,丰富的食材经过煎、炸、烧、煮、焖、卤的不同调教,按照次序层层码放。在汤汁的接连之下,食材的味道互相传递,从上到下,从鲜到香。
“一桌大盆菜、盛满乡亲情,时时提醒我们,这情谊不会散。”在张土乐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2017年的盆菜宴。
那一年,黄贝岭旧村改造一期完成、城市综合体投入使用,村民都搬进了漂亮宽敞的新家。为了村民的养老问题,村里还建立了黄贝岭养老服务中心,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
旧貌换新颜,城市更新变的是样貌,不变的是内核。黄贝岭村更新了,但黄贝岭的烟火气却没有散去,有些看上去不打眼的档口,到了饭点却是热闹非凡。
在罗湖,有很多村子,都像黄贝岭村一样,经历了旧城改造,村里有了新面貌。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也最先受到了发展空间的制约。罗湖在城市更新中积极寻找解题答案。通过城市更新腾挪了大量土地,蔡屋围、湖贝等多个城市更新项目正在建设中,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罗湖,正在成长。
“麒麟精神指引新村人向前行”
视频|5个深圳人与他们的黄金时代(4)
麒麟舞,是客家人的庆祝节目,每年大年初一,黎围麒麟舞第五代传承人廖瑞光都要带着徒弟们走街串巷舞麒麟贺岁。
廖瑞光已经与麒麟相依相伴20多年,也是麒麟队的队长。他出生长大的水库新村,古名黎围村,有着100多年的舞麒麟历史。
他清晰记得小时候在村里看麒麟舞表演的场景,“他们满身都是功夫,穿上麒麟就像武侠片里的大英雄,长大后要是我能站在这里给大家表演多好。”
29岁那年廖瑞光梦想成真。1999年初,一度断档了三十多年的黎围麒麟舞迎来生机,村里召集30多名青年组成麒麟队,他被选为为队长。3个月学会舞麒麟头之后,他对这门技艺的兴趣日渐浓厚。“在家休息时,也会在跑步机上一边跑一边无道具舞麒麟,因此常常被家人笑话。舞了20多年,麒麟舞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不练的话,会手痒。”
作为罗湖区非遗项目,2001年,黎围麒麟夺得深圳市龙、狮、麒麟舞大赛麒麟舞第一名,2007年,黎围麒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这一非遗文化继续传承,新村股份公司每年划出20万元,维系麒麟队日常运营。鼓励在麒麟队表现优异者到股份公司就业,为黎围麒麟舞的传承补齐训练基地、人才资源短板。
现在廖瑞光不太担心传承问题了,“在我的队伍里随便找几个人,都有可以独当一面。”近几年,队伍以每年新增10人左右的规模扩张,现在已经超过70人了,比原来翻了一倍多。
师傅把全部东西教给廖瑞光的时候定下了三条规训:学会了不能自私地自己用,不能不传;学会了功夫不能打架斗殴;一定要尊重老师和师兄弟。而廖瑞光也毫无保留的将自身所学教给下一代。“我相信村民会一代一代,将这门技艺延续下去,更期待‘以德服人,只做好事’的麒麟精神,指引新村人向前行。”
“工业站对于深圳人来说永不过时”
视频|5个深圳人与他们的黄金时代(5)
在曾忠强的世界里,深圳工业站、老火车都像朋友一样,离不开。“三十年了,每天都会抽空来这里看一看,摸一摸这些陪伴了几十年的老伙伴,仿佛一下子能回到那个‘火车一响 黄金万两’的时代。”
位于清水河片区的深圳工业站,是铁路员工曾忠强干了一辈子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来深奋斗的他正好赶上工业站铁路运输的高峰期。
“各种物资,都从这里源源不断转运到香港,最初的深港贸易,就在这里进行。”曾忠强说。
被誉为“天下第一仓”的笋岗-清水河片区是深圳开发最早、规划最大的仓储和转口贸易基地,先后建成大型仓库80多栋,是全国最大的多功能现代化商业化仓库区和全国首个出口监管仓库。一个月装卸总量将近6000卡火车,平均每天要装卸近两百车。
面对巨大的工作量,铁路员们日夜往返于铁路和仓库之间。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下,深圳工业站创下年货物吞吐量最高时达500万吨的纪录。
随着周边物流园区的建立和高速公路的兴起,深圳工业站的运输量大大降低,到2008年基本停运。但所幸,火车、两条铁路、站台设施都被保留了下来,成了深圳为数不多的“历史记忆”。
如今的工业站是深圳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每到周末,就会有不少市民、游客在这里拍照、休闲。从远方而来的新一代建设者们,到这里寻找这座城市的过去,新老两代人的乡愁在此碰撞。
“笋岗-清水河要变得不一样了,它是深圳市17个重点区域之一,要发展新兴产业。到时候工业站就成了老古董。但工业站对于深圳人、特别是对于工业站人来说,永不过时。”曾忠强说。
【撰文】祁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